先签署认定书还是先赔偿损失?

律师回答
摘要:交通事故赔偿的前提是交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根据该书双方可向保险公司要求赔偿。保险公司先行垫付,不足部分由当事人按责任比例承担。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诉讼时效为一年。
答:交通事故首先由交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责任承担,这是赔偿的前提条件之一。你们可以根据事故认定书以对方和交强险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依法向法院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先由对方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赔偿限额范围内给予赔偿,不足的部分由双方当事人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有先行垫付的义务。你们可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受害方可以根据事故认定书以肇事方和交强险保险公司为共同被告依法向法院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先由肇事方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赔偿限额范围内给予赔偿,不足的部分由双方当事人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人身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后续治疗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注意: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一年。
延伸阅读
解决纠纷:先签署认定书还是先进行调解?
在解决纠纷时,选择先签署认定书还是先进行调解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签署认定书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认定书的签署可以明确双方当事人对于争议事项的立场和责任,为后续的解决提供明确的依据。这有助于减少争议的进一步扩大,并为后续的调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先进行调解可能更为明智。调解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解的机会,通过双方协商达成互利的解决方案,避免进一步的法律纠纷。调解过程通常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双方的利益和需求。
综上所述,选择先签署认定书还是先进行调解,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重要的是,双方当事人应积极参与,并考虑到案件的特点、当事人的意愿以及解决纠纷的最终目标。
结语:在解决交通事故纠纷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先签署事故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进行调解是关键。认定书的签署可以明确双方责任,为后续解决提供依据;而调解则提供和解机会,避免进一步纠纷。双方当事人应积极参与,考虑案件特点、意愿和最终目标,寻求互利的解决方案。
法律依据
【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第七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第七十五条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先签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赔偿

法律分析: 一般交通事故是先签责任认定书再进行赔偿。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五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在制作后三日内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申请复核、调解和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当事人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查看全文

先签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赔偿

法律分析:先签责任认定书再赔偿。一般在责任认定书没有签订之前,是无法确定赔偿责任人的,自然此时也就无法进行赔偿,而签了责任认定书之后,那么此时可以根据责任大小来确定赔偿责任。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查看全文

先签署谅解书还是先偿付赔偿款?

可以在拿到赔偿之后再签谅解书。从安全角度考虑,拿到赔款是优先的,其次是拿到赔款的同时签谅解书。因为纠纷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先签谅解书然后再拿赔款,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合同是甲方先签还是乙方先签 合同具体是甲方先签还...查看全文

先定损还是先开认定书?

律师分析: 双方事故,在通常都是先先认定责任,再进行车辆评估定损,因为责任未定,任何一方保险公司对你车辆和对方车辆的损失进行评估,都有可能无效,所以先认定责任,认定了责任后再对车辆损失进行评估定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是先签事故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赔偿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后一般是先签责任认定书然后再赔偿,这是由于在事故发生之初、在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出具责任认定书之前,并不能明确的确定具体哪一方是事故的责任方,若是先赔偿后期在拿到责任认定书后可能还会再次协商赔偿事宜。...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是先签事故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赔偿?

律师分析: 交通事故发生后一般是先签责任认定书然后再赔偿,这是由于在事故发生之初、在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出具责任认定书之前,并不能明确的确定具体哪一方是事故的责任方,若是先赔偿后期在拿到责任认定书后可能还会再次协商赔偿事宜。 【法律...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是先签事故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赔偿

交通事故是先签事故责任认定书。发生了交通事故,交管部门根据当事人对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在十日内出具的责任认定书,通过责任认定书才可进行后续的民事赔偿责任的划分。“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是先签事故责任认定书还是先赔偿

交通事故发生后一般是先签责任认定书然后再赔偿,这是由于在事故发生之初、在交通管理部门没有出具责任认定书之前,并不能明确的确定具体哪一方是事故的责任方,若是先赔偿后期在拿到责任认定书后可能还会再次协商赔偿事宜。...查看全文

先拿赔偿金还是先签和解书

可以在拿到赔偿之后再出具谅解书。从安全角度考虑,先拿到赔款是最理想的,其次是拿到赔款的同时签谅解书。由于社会里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先签谅解书然后再拿赔款,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法律并未规定是签订谅解书和赔钱的顺序,当事人可自行决定。 谅解书是对犯罪分子违法犯罪行为的谅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犯罪分子减轻处罚的一份重要材料证据。对于受害人来说,如果拿到犯罪分子的金钱补偿,认为可以对犯罪行为进行谅解的情况下,是...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先拿到赔款再签谅解书,考虑到安全性。优先确保拿到赔款,然后才考虑在拿到赔款的同时签署谅解书。由于纠纷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若先签署谅解书再拿赔款,可能会损害当事人的权益。...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在拿到赔偿之后再签谅解书。从安全角度考虑,拿到赔款是优先的,其次是拿到赔款的同时签谅解书。因为纠纷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先签谅解书然后再拿赔款,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在...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先拿到赔款再签谅解书。考虑到安全问题,优先拿到赔款,然后和谅解书一起签。因为纠纷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先签谅解书再拿赔款,可能会损害当事人的权益。...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拿到赔款再签谅解书更安全。因为纠纷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先签谅解书可能损害权益。优先拿到赔款,然后再同时签署谅解书。...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先拿到赔款,再签署谅解书。考虑到安全因素,拿到赔款是首要的,其次是在拿到赔款的同时签署谅解书。因为纠纷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先签署谅解书再拿赔款,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查看全文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在拿到赔偿之后再签谅解书。从安全角度考虑,拿到赔款是优先的,其次是拿到赔款的同时签谅解书。因为纠纷中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先签谅解书然后再拿赔款,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先签谅解书还是先赔钱 可以在...查看全文

签署合同是先签字还是先盖章

签署合同是先签字还是先盖章没有硬性规定。如果没有其他影响合同效力的情况,先盖章或先签字不会影响合同效力,也就是说,合同不会因为先盖章或先签字而无效。当事人以合同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在双方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合同。当事人以合同形式订立...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协议书是先签字还是先给钱

工伤赔偿协议是一种公众受伤,而需要签订的协议,一般来说,我们是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来确定相应的赔偿协议的,那么如果我们签订协议的话,应该是先签字还是先给钱呢?接下来由为大家带来工伤赔偿协议书是先签字还是先给钱...查看全文

先拿责任认定书还是先协商?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包括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和损害赔偿调解。交警部门通过责任认定书确定责任,当事人根据认定书协商赔偿。如协商不成,根据认定书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可依据交警划定的责任来赔偿。...查看全文

先协商还是先拿责任认定书

先签责任认定书。交通事故首先由交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划分责任承担,然后可以根据事故认定书进行协商。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调解无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终止调解,并发给调解终结书,由当事双方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