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记者从“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场发布会获悉,十年来,云南扶持并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212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330个、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102个,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项目100人。工程扶持范围涵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和20余家省级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涉及文物、古籍、音乐、舞蹈、工艺、服饰、医药、体育、节庆等10余种文化领域和类型,极大推动了我省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共建共享新格局。文化惠民和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也连续4年被列为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之一,有力助推了文化强省建设。
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拓展平台领域。持续举办了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展演;组团参加3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云岭天籁》等剧目斩获金奖;持续支持开展“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等各民族共建共享的节日节庆,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情感相连。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制订出台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办法》,命名授牌17个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开创全国先例;举办3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3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连续在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金牌、奖牌都名列前茅,实现用体育之光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立足保护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依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等一批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征集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少数民族文物689套;整理策划出版《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等民族文化类图书1300余种;组织举办民族文化专题展览50余次,推进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
突出精品打造,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策划扶持拍摄了《一心跟党走》《一家人过日子》《太阳照耀独龙江》等一批反映各民族手足相亲、同心圆梦的影视剧和纪录片,部分优秀作品相继入选(入围)国家广电总局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重点节目、中国电视金鹰奖,荣获第四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纪录片最佳导演奖、第26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系列纪录片好作品、第13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公益类最佳纪录片等。扶持创编民族歌舞剧目《小河淌水》《幸福花山》《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批展现我省民族文化魅力的舞台艺术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项目、第十三届全国舞蹈展演等,并在中国歌剧节、中国艺术节等全国各类赛事中屡获奖项。出版《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云南各民族分册)等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悠久历史的精品图书,屡次获得国家各类出版基金资助、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等,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立“活态”机制,促进民族文化持续繁荣。第一个方面是培养人才。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命名扶持了100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馆建设、带徒授艺、文化进校园、市场推广运营等活态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意见》,实施“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知名作家,十年间有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一批优秀作品也陆续荣获“徐志摩诗歌奖”“边疆文学奖”“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赓续了我省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第二个方面是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积极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目前,全省建立了85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守住了民族文化保护的生态红线。第三个方面是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并落实云南民族文化宫建设,启动云南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提高我省民族文化设施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