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之债的类型有哪些?

律师回答
摘要:不当得利的类型及解决途径 本文介绍了不当得利的两种基本类型: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受益人在缺乏给付目的的情况下获得他人的财产或利益。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获得的不当得利。解决不当得利纠纷的途径包括协商、调解和诉讼,具体选择取决于案件的金额和复杂程度。诉讼时效为两年,一般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一、不当得利之债的类型有哪些?
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不当得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是依据不当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而发生,将其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1、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
2、非给付不当得利
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
二、不当得利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1、协商
如果发生不当得利行为,本着和平的原则,如果案件涉及的金额不大,案情不复杂。双方当事人可以自己协商,如果能协商一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调解
产生不当得利纠纷可以申请调解,调解之后,如果能达成协议,签订调解书,双方遵照调解书执行。
3、诉讼
不当得利纠纷可以通过法院上诉解决,诉讼时效是两年。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应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只有对涉及不动产的案件才由不动产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它与一般的民事案件管辖地的确定是相同的。其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延伸阅读
结语:不当得利纠纷的解决途径多种多样。首先,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特别是对于金额不大且案情不复杂的情况。其次,申请调解也是一种解决途径,调解成功后,双方可以签订调解书并依法履行。最后,如果无法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争议,当事人可以诉诸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时效为两年,一般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对于涉及不动产的案件,由不动产所在地的法院管辖。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基层人民法院负责管辖此类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九章 不当得利 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九章 不当得利 第九百八十七条 得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九章 不当得利 第九百八十六条 得利人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取得的利益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的,不承担返还该利益的义务。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不当得利可以分为两大类: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事人不当得利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利益。如果得利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属于不当得利,利益已经不存在的,无需返还。如果得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属于不当得利,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返还利益...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有哪些内容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不当得利就是指没有法律上或合同上的根据,使他人受损而自己取得的利益。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发生不当得利返还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当得利之债的基本内容便是受损人取得...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有哪些类型?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类型有以下两种:1、给付不当得利。2、非给付不当得利,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一、怎样区分不当得利与诈骗不当得利...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的案件类型

不当得利的种类有哪些 主要有: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两种。 (一)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

法律分析: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有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律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的行为,受损失方一般可以要求不当得利人予以返还。 法律依据 《民法典》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

法律分析: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_x000D_ 1、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_x000D_ 2、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

法律解析: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有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律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的行为,受损失方一般可以要求不当得利人予以返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

律师分析: 不当得利的法定类型有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行为人没有法律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的行为,受损失方一般可以要求不当得利人予以返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查看全文

不构成不当得利的类型

哪些情况不属于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是依据不当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而发生,将其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具体有哪些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如下:1、必须是一方受益;2、必须使他方受损;3、受益和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4、受益必须是无法律上的根据;5、不当得利之债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因对...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不当得利之债的概念:不当得利之债是债的种类之一,因无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而产生的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四点:(1)必须是一方受益。(2)必须使他方受损。(3)受益和受损之间...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法律分析: 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是不当得利人为债务人,要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债权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所得的不当利益。不当得利之债的客体是返还所受利益的给付,在给付方式上,因利益形态的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1、在不当得利之债中,不当得利人为债务人,负与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遭受损失的人为债权人,他享有不当得利返还以及损害赔偿的请求权;2、不当得利之债的客体是返还所受利益的给付,在给付方式上,因利益形态的不同;3...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法律分析: 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有不当得利人为债务人,负与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债权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所得的不当利益。不当得利之债的客体是返还所受利益的给付,在给付方式上,因利益形态的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一方面取得财产上的利益。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因一定事实而增加财产总额。 (二)他方受有损失。指因一定的事实,使他人的财产总额减少。 (三)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不当得利的成立,以利益和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条件。...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返还范围有哪些

法律分析: 不当得利之债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因为对方没有合法根据的行为导致遭受损失的人。债务人则是不当得利的受益人。既可能是行使不当得利的人,也可能是其继承人,还可能是第三人。受益人在履行返回义务时,以返还原物为原则,如果原...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一)一方面取得财产上的利益 取得财产上的利益,是指因一定事实而增加财产总额。不当得利的成立须以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为首要条件,若仅致他人损害,而自己并未获得利益,即使负赔偿责任,也不构成不当得利。此处的利益,既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财...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方式如下:1、受益人是善意的,即不知道返还利益的范围仅限于现有利益。利益不存在的,受益人不承担返还义务;2、受益人是恶意的,即受益人知道受益人应当返还其所得的全部利益,即使其利益不存在,也...查看全文

不当得利之债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不当得利之债成立的条件有:_x000D_ 1、受益人取得上的利益与损失人所遭受的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_x000D_ 2、另一方遭受财产损失;_x000D_ 3、一方取得财产上的利益;_x000D_ 4、没有法律...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张缙

北京市-北京市-西城区

认证律师刑事辩护、刑事辩护

已服务190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