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在网络时代的法律适用

律师回答
摘要:网络诽谤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需赔偿精神损失。网络诽谤与侮辱罪区别在于诽谤需捏造事实,侮辱则含有暴力成分。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包括点击、转发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造成严重后果,或曾受行政处罚并再次诽谤他人等情节。对于网络诽谤行为,必须符合情节严重标准才能构成诽谤罪。刑法规定最高处罚为三年有期徒刑,同时犯罪者需赔偿受害人精神损失。
一、网络诽谤罪要判多少年
我国刑法规定:犯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只有告诉的才处理,不告诉的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二、网络诽谤与侮辱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三、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
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今日公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标准,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门槛”。行为人如果实施了诽谤行为,但不符合《解释》规定的“情节严重”情形的,也不能认定为诽谤罪。
通过上文的讲解可以知道,法律规定的对网络诽谤的处罚最高为三年有期徒刑,但与此同时犯罪分子还需要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赔偿,而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赔偿。
延伸阅读
结语:网络诽谤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然而,犯罪分子还需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尤其是精神方面的损失。网络诽谤与侮辱罪的区别在于诽谤必须捏造事实,而侮辱则不必。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是情节严重,包括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造成严重后果等。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标准较为严格,不符合情节严重情形的行为不被认定为诽谤罪。因此,网络诽谤犯罪需严格依法惩处,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诽谤罪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适用

诽谤罪转发情景判断及诽谤与名誉侵权的区别:转发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应被定为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不一定需要虚假事实,法人、团体、组织可成为受害者,主观过错要求也不同,善意揭发中的不实成分不应构成诽谤罪。...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的法律依据

网络诽谤罪的认定主要依据大字报、录音、录像等证据以及证人证言。构成网络诽谤的要件包括故意捏造虚假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行为对象为自然人,行为人必须有捏造事实的行为。...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的法律责任

网络诽谤罪的处罚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名誉权,适用对象与侮辱罪相同。个人可构成犯罪主体,单位不可。通过网络实施诽谤行为,被害人可向法院起诉,如提供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调查。...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的法律规定

网络诽谤罪是指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诋毁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刑事案件,一般会受到拘役、管制或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的刑罚,以及剥夺政治权利。在处理网络诽谤案件时,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即被告需被告知有罪,否则不会被追究责任。但若网...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行的法律制裁

网络诽谤如何判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如果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引起公愤或影响国际关系,即使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也应提...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的法律责任

网上辱骂他人将受到法律惩罚,轻微情节可处拘留或罚款,较重情节可拘留并罚款。同时,网上辱骂他人构成侵权,侵害他人名誉权将受到法律制裁,任何组织及个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否则将对其名誉、声誉及社会评价产生负面影响。...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的的法律责任

网上侮辱他人的处罚:构成侮辱罪者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未构成犯罪者一般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侮辱罪指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需具备严重情节。...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网络媒体诽谤罪的证据:大字报、录音、录像等物证和证人证言。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被害人可向法院起诉,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及其法律后果

网络辱骂他人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行政处罚可拘留或罚款,刑事处罚可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立案标准包括点击浏览次数达5000次以上、转发次数达500次以上,造成严重后果、受过行政处罚并再次诽谤等。...查看全文

构成网络诽谤罪的方法

网络诽谤罪构成要件:一般主体,故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名誉权,网络上散布虚假事实,严重贬损他人。根据刑法第246条,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与网络造谣罪

网络造谣行为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惩罚,包括散布谣言、投放危险物质、威胁他人安全、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行为。严重的造谣行为可能构成侵犯人权罪,根据《刑法》可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查看全文

法律适用:侮辱罪与诽谤罪在法律上的界定

侮辱罪与诽谤罪的量刑规则根据法律规定,犯侮辱罪或诽谤罪的人将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诽谤罪是指故意编造并传播虚假事实,严重损害他人的人格和名誉;而侮辱罪是指通过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贬低他人的人格和名誉...查看全文

社交网络诽谤的法律责任

在微信上辱骂他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受害人可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被害人可要求公安机关对其辱骂行为处以拘留或罚款,具体处罚根据情节轻重而定。...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将承担法律责任,有可能判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将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何谓网络诽谤罪

法律分析:网络诽谤罪为在网络上所实施的诽谤行为损毁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依...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网络诽谤罪的司法解释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之要件

法律解析: 一、客体要件。诽谤罪的客体是公民的名誉权。 二、客观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之要件?

律师分析: 一、客体要件。诽谤罪的客体是公民的名誉权。 二、客观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的管辖地在哪里

法律分析:网络诽谤罪的管辖地为:网络犯罪行为实施地、网络行为的目的地。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罪的管辖地在何地

网络诽谤罪的管辖地如下: 1、网络行为的目的地:网络行为必然具有目的性。因此,行为的目的可以作为确定管辖的联结点。 2、网络犯罪行为实施地:网络犯罪行为须通过一定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应当以行为人为中心,以实施犯罪行为的设备为线索,认...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孙亮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婚姻家庭、婚姻家庭

已服务42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