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规定抚养孩子的法律后果

律师回答
摘要:收养人需满足条件、达成协议后进行登记,才能建立法律效力的收养关系。收养人应无子女、有抚养能力、健康、只收养一名子女,且收养需双方自愿。收养关系一般不可解除,但可协议解除或经法院判决解除。如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送养人可要求解除关系。需提供收养申请、居民证明、体检、身份证、无犯罪记录证明,抚养福利院孩子还需支付抚养费。
收养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收养被收养人。其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在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产生法定的父母子女关系,二是对被收养人及其生父母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以及基于此的其他亲属关系同时消灭。符合这些条件的当事人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收养协议,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主管机关进行收养登记后,收养关系便产生法律效力。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
(五)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养,须双方自愿。收养年满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收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
(六)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年满十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七)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送养人、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条件证明
收养人的收养申请;
收养人所在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的证明,证明是当地居民,有收养要求;
收养人的体检,证明身体健康,有条件抚养孩子;收养人收养人的身份证和户口簿;
收养人所在地派出所的证明,证明收养人无犯罪记录;
如果收养福利院的孩子,需要给福利院交一定的孩子抚养费
延伸阅读
结语:收养关系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法定的父母子女关系的产生和其他亲属关系的消除。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收养协议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后,收养关系才具备法律效力。收养人需具备无子女、抚养能力、健康状况良好等条件。对于孤儿、残疾儿童和弃婴,收养人可不受限制。双方需自愿并征得被收养人同意,且不得泄露收养秘密。如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或侵害养子女权益,送养人有权解除收养关系并可向法院起诉。同时,收养人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收养申请、居民证明、健康体检、身份证明等。对于收养福利院的孩子,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抚养费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二十五条 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二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应当依照协议、人民法院判决或者调解确定的时间和方式,在不影响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情况下探望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的一方应当配合,但被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权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十三条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违反法律规定的后果

违法行为将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具体视情况而定。民事责任包括合同和侵权责任,形式有财产和非财产责任,如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精神损害赔偿等。行政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刑事责任则根据刑法规定,包括罚款、拘留、有...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不给孩子抚养费的后果

不给抚养费的后果是可能会面临被起诉。如果是协议离婚,不按离婚协议约定支付抚养费,对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支付;如果是诉讼离婚,不按调解书或判决书支付抚养费的,可向一审法院反映,由一审法院对不执行判决的当事人进行教育、警告...查看全文

违反劳动规定的法律后果

劳动合同解除需提前通知单位,根据试用期约定提前三天或无试用期提前三十天。违法解除合同可能导致赔偿,但单位难证损失。若不需要解除证明,影响就业可能较小。即使不去上班,仍需通知单位,否则劳动合同仍在履行中,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劳动关系。...查看全文

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法律后果

恶意讨薪不被明确为罪名,但可根据具体情节以敲诈勒索或寻衅滋事罪追究法律责任。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恶意讨薪可能触犯该法,被行政拘留,严重情节还可能触犯刑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行为构成犯罪...查看全文

拒绝抚养孩子的法律后果

父亲拒绝抚养孩子可能构成违法行为,甚至构成遗弃罪。根据法律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必须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如孩子,父亲拒绝扶养并且情节恶劣的,可能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查看全文

抚养孩子的法律规定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子女抚养制定的法规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查看全文

违反著作权规定的法律后果

侵犯著作权罪的处罚根据违法所得和情节的严重性来决定。违法所得较大或有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违法所得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著作权的侵权行为需满足三个条件:有侵权事...查看全文

违反定金返还规定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和第五百八十七条的规定,对于无效的合同,定金不需要双倍返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赔偿。如果合同无效是一方或双方造成的,造成损失的一方要求赔偿。合同无效分为全部无效和部分无效两种情况。全部无...查看全文

违反约定的法律后果

法律分析:违反合同约定的法律后果是违约方需要承当相应的违约责任,如果违反合同约定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守约一方还可以解除合同。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法律规定

夫妻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计算方法是:父母有固定收入时,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支付;没有固定收入时,可参考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并参照有固定收入的比例确定;特殊情况下,抚养费比例可适当调整。...查看全文

孩子抚养权的法律规定

一、抚养孩子法律有哪些规定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父母双方协议两周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2、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查看全文

孩子抚养费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1、孩子抚养费的法律规定: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固定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按月给付;没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全年的总收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适当的情况比例可以提高。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查看全文

孩子抚养权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3)无其...查看全文

孩子抚养费的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孩子抚养费的法律规定: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固定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按月给付;没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全年的总收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适当的情况比例可以提高。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查看全文

违反法律规定拍摄罪行的法律后果

偷拍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偷拍他人隐私的可处拘留或罚款;若传播偷拍物品则可能构成犯罪,涉及传播淫秽物品或侮辱罪,可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违反法律规定持有毒品的后果

非法持有毒品违法行为主要特征为:犯罪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管理秩序和公众健康,犯罪客观方面是未经批准持有毒品,犯罪主观方面是明知故意非法持有,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根据刑法第348条规定,持有不同数量的毒品将面临不同刑罚,数量大者将处七年...查看全文

违反网络诽谤规定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严重侵犯名誉权可构成犯罪,依法处罚。网络诽谤罪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一般情况下由告诉方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查看全文

违反赃款追缴规定的法律后果

根据最高法院解释,未追缴赃款的法律规定是:涉及财产内容需要执行的刑事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由原审法院执行,而附带民事判决中的财产执行则遵循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查看全文

违反土地用途规定的法律后果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使用权如果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出租或改变用途,将面临收回土地使用权、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的处罚。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对于已经审批建设用地,擅自改变用途或不归还土地的,...查看全文

违反此规定将面临的法律后果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单位将面临行政处罚和产品销毁,受害消费者可根据损失申请赔偿,食品类产品赔偿金额可达到十倍购买价格。对于销售金额较大的假冒伪劣产品,可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退货、要求更换或修理...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