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如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经认定确实不知情也未分得赃款的,不构成刑事犯罪,不会受到刑事处罚。
一、借钱后失踪构成诈骗罪吗
借款后失踪,不一定构成诈骗罪。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账,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二、诈骗罪钱还不出怎么办
诈骗罪钱还不出可以如下处理:
1、如果犯罪分子没有赃款可追缴,被害人只能承担损失或提起民事诉讼继续追缴;
2、刑法属于是刑事责任,对于还款属于是民事责任,如果有能力进行偿还当然是需要偿还的;
3、如果债务人还不起,双方可以进行协商,采用分期偿还的方式。
一、诈骗罪量刑标准:
1、诈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
3、主体要件。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综上所述,法院认定诈骗罪成立后,罪犯无力偿还的,法院会依法根据诈骗罪的具体情节对被告人进行判决。另外,被告人被判刑后,仍负有偿还诈骗款项的民事责任。作为被害人,可以在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在法院判决后另外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归还被诈骗的财物。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会如何认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从主体、行为、对象、结果四个方面认定。行为主体上必须是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人或者单位,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未经批准,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结果是扰乱国家金融信贷秩序。犯罪嫌疑人要有主观故意,且不能有占有资金的目的,否则可能构成非法集资罪或诈骗罪等其他罪名。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