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人诽谤和名誉侵权

律师回答
摘要:法律规定了告人侵犯名誉权的程序,包括起诉、审理、判决等。要认定名誉权侵权,需证明行为人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有过错。法院根据申请书判断案件属实,要求双方出庭辨认。
一、法律规定如何告人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民事诉讼,就是打民事官司。民事诉讼的主要程序,包括当事人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开庭审理、判决,当事人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判决以及再审程序和执行程序。
起诉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按被告人数提交起诉状副本。起诉状应当写明以下内容:
1、当事人的情况。当事人是个人的,应写明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等;有代理人的,还要写明代理人的姓名、住所、工作单位以及与当事人的关系。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写明法人或者组织的名称、单位所在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等。
2、原告诉讼请求以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的姓名、住所等。
4、受诉法院名称,起诉的年、月、日,起诉人签名或盖章。
二、如何认定名誉权侵权?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诽谤的方式有口头和文字等两种方式。其内容包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如诬蔑他人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情节严重的,将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
法院会根据原告人出示的相关法律诉讼申请书来进行相关判断,确定该案件是否属实,如果属实的话将会对案件进行受理,要求被告人和原告人同时出庭法院。在法院上通过双方的相关诉求来进行辨认,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相关行为。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法律规定,名誉权纠纷属于民事纠纷,需要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解决。起诉时,需要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详细说明当事人的情况、诉讼请求、证据等。对于名誉权侵权的认定,需要证明行为人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具有过错行为。法院会根据申请书和双方的诉求来判断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在法庭上,将进行进一步的辨认和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

一、侵害名誉权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 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三、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会构成了较为...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

律师分析: 一、侵害名誉权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 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三、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查看全文

名誉权和诽谤

1、性质不同。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2、适用对象不同。 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 诽谤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查看全文

诽谤权和名誉权?

律师分析: 一、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共同之处 1、二者侵害的客体都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2、行为方式基本相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一般均可成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3、行为后果都是造成受害人精神上、心理上的损害,导致受害人的社会评价...查看全文

诽谤罪和名誉侵权区别

构成诽谤罪,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此外,区别于民事的名誉侵权行为要考虑: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查看全文

诽谤罪和名誉侵权区别

法律分析: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2、主观方面不同。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均可构成。3、行为方式不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查看全文

诽谤罪和名誉侵权区别

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2、主观方面不同。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均可构成。3、行为方式不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等等。...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区别?

律师分析: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差异

法律解析: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可以告诽谤吗

诽谤罪要素及构成要件: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足以贬损他人名誉,针对特定人且情节严重。主体必须是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且希望损害他人名誉。若事实不是虚构的、散布方式不符合要求、无特定对象或情节不严重,则不构成诽谤罪。...查看全文

名誉权侵权和诽谤的区别?

律师分析: 一、侵害名誉权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三、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会构...查看全文

名誉侵权和诽谤罪的区别

法律分析: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的差别?

律师解答: 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2、主观方面不同。侵害名誉权的主观过错,故意、过失均可构成。3、行为方式不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查看全文

诽谤和侵犯名誉权的区别?

律师分析: 侮辱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罪与侵犯名誉权的区别如下:1.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2.侵害名誉...查看全文

诽谤罪和名誉权侵权的区别

法律分析: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查看全文

诽谤罪和名誉权侵权的区别?

律师分析: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区别: 1、主体不同。侵害名誉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查看全文

诽谤名誉权?

律师分析: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查看全文

诽谤公司侵犯名誉权如何认定

法律解析: 诽谤公司侵犯名誉权从以下方面认定: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2、受害企业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查看全文

诽谤企业侵犯名誉权如何认定?

律师解答: 诽谤公司侵犯名誉权从以下方面认定: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法。2、受害企业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三...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马晓胜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拆迁安置、拆迁安置

已服务144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