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谅解书方为有效

律师回答
摘要:谅解书签字有效力的主旨是:被害人签字的谅解书是有效的,对于交通肇事的谅解书应由受害方或其近亲属签字确认。在签署谅解书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审查和解的自愿性和合法性。此外,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可以委托亲属或其他公民代为签署谅解书。
一、谅解书谁签字才有效力
谅解书是被害人与侵权人或其家属之间,就相关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对侵权人的谅解行为,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只要有被害人一方签字就是可以的。受害人死亡的谅解书,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都应该签字。这主要是由遗产继承问题引出的。一般来说,肇事者对死者身亡的赔偿,是死者的家人同意对肇事者谅解的基础。而肇事者的赔偿,要由死者的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父母、子女)继承,为了避免在继承问题发生的纠纷,司法机关要求对肇事者出具谅解书,其家人都要签字。家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确实不能进行签字的,可以出具授权委托书,授权他人进行签字。
二、交通肇事的谅解书应该谁签字
交通肇事的谅解书,由受害方出具。如果法院已经备好了,当事人可以签字确认,这是有效的。没有规定说必须受害人亲自写,但必须本人或者近亲属签字确认。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三、谅解书可以委托签字吗
按照法律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可以委托1―2名亲属或其他公民为诉讼代理人,虽然你在外地,完全可以委托你的近亲属代你进行诉讼和调解并与对方达成调解协议。你可以到你现在所在地的法院要一份格式《授权委托书》,按照上边的要求填写好委托事项和受委托人的姓名,签上你的名字,附上你的身份证复印件邮寄给你的亲属,你的亲属交给法官,亲属就可以代你进行诉讼和调解活动了。千万别忘了在委托权限下写上:代为诉讼、代为和解、代收法律文书这些授权事项。
延伸阅读
结语:签署谅解书是被害人与侵权人达成和解的法律行为,其有效性取决于被害人一方的签字。对于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都应签字,以解决遗产继承问题。交通肇事的谅解书应由受害方出具,并可以由当事人或其近亲属签字确认。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可以委托亲属或其他公民作为诉讼代理人进行调解和签署谅解书。因此,即使您在外地,也可以委托亲属代为进行诉讼和调解活动,确保您的权益得到维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五章 调解协议 第三十条 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五章 调解协议 第二十九条 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以及各方当事人的责任;
(三)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
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谅解书谁签字有效?

律师分析: 谅解书是被害人与侵权人或其家属之间,就相关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对侵权人的谅解行为,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谅解书必有一个主要家属签字即可(这些人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或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人签字应...查看全文

对方拒绝签署谅解书,如何应对?

受害方不写谅解书对公安机关办案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受害人不写谅解书,不主动化解矛盾,公安机关不会给办理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更不会提出从轻量刑的建议。到了再谅解,人已经被羁押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果宣告缓刑,这段时间就白在坐了。因此...查看全文

当对方拒绝签署谅解书时,怎么办?

谅解书是被侵害人对侵害者表示宽容的一种方式,通常需要给予经济补偿。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情况、公共财产损失以及肇事方的态度将影响刑期长度和处罚程度。刑期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是否需要对方签署谅解书?

未成年人绑架罪的量刑标准:16-18岁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轻者处5-10年有期徒刑,并罚金;14-16岁参与绑架不负刑责,但如有故意杀人、伤害、强奸则从轻处罚;不满14岁不负刑责任。...查看全文

签署谅解书需要哪些人的签名

刑事谅解书是由被害人一方出具的法律文件,用于和解刑事案件。谅解书的目的是减轻犯罪嫌疑人的处罚,可以导致从轻处理或不起诉的结果。根据《刑事诉讼法》,和解协议需要经过审查,并可导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查看全文

谅解书家属签字有效吗

法律分析:一、谅解书家属签字有效吗谅解书是被害人与侵权人或其家属之间,就相关案件的结果达成和解对侵权人的谅解行为,而由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法律性质的书面文件。只要有被害人一方签字就是可以的。受害人死亡的谅解书,死者的配偶...查看全文

当事人双方私下签谅解书有效吗

法律分析:一、当事人双方私下签谅解书有效吗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是非常多的,自行协商是最为简便的一种方式,产生的争议也是比较多的,和解的一般要签订和解协议书,提起诉讼后双方私下达成和解协议的,只要协议是双方自愿签订的...查看全文

需要几个人签署这份谅解书?

调解书签字具有法律效力,不需要其他人签字。法院不制作谅解书,但认可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或法院主持下的调解笔录。调解笔录双方当事人签字后即生效,不再制作调解书。若和解协议无法当庭履行,法院制作调解书并送达双方,签字后具有法律效力。...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需要签署谅解书?

负刑事责任需对方写谅解书,次要责任不需谅解书。谅解书是被害人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出具的文书,减轻刑事责任。谅解书在公诉至法庭质证阶段完成,对减轻刑罚有影响。谅解书无固定格式,目的是减轻犯罪嫌疑人处罚,可由律师代办或参照其他格式。...查看全文

合同签署双方签字是否为有效签署?

一方签字盖章的合同无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需要双方签字盖章才能成立,只有成立后才能讨论合同是否有效。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时,双方签名、盖章或按指印时合同成立。若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但未...查看全文

签署谅解书之后还可以起诉吗?

律师分析: 签了谅解书也还可以上诉到法院的,签了谅解书并不代表着诉讼权的丧失,谅解书只是可以申请减轻处罚。如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谅解书只是量刑情节。量刑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议尽快委托律师处...查看全文

谁应该签署交通肇事的谅解书?

交通肇事罪的谅解书需要受害人本人的签字,如受害人本人不方便签字的,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或获得权限的授权委托人签字,对于受害人已经死亡的,可以由其近亲属或合法继承人签署。 交通事故谅解书的作用是什么 肇事者赔偿后对方出示谅...查看全文

签署谅解书之后还可以起诉吗?

法律解析: 签了谅解书也还可以上诉到法院的,签了谅解书并不代表着诉讼权的丧失,谅解书只是可以申请减轻处罚。如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谅解书只是量刑情节。量刑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议尽快委托律师处...查看全文

员工签署谅解书后被立即释放

签署谅解书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双方当事人和解的案件可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对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谅解书需要被害人在场,一般由被告人家属向被害人家属协商办理,具有减轻犯罪...查看全文

签署谅解书是否影响判决结果?

签署谅解书后,一般仍会判刑,不会免于刑事处罚。谅解书是主审法官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依据,而非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依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向检察院建议宽大处理,检察院可向法院建议宽大处罚,法院可依法从宽处罚被告人。根...查看全文

签署谅解书之后还可以起诉嘛?

律师解答: 签了谅解书也还可以上诉到法院的,签了谅解书并不代表着诉讼权的丧失,谅解书只是可以申请减轻处罚。如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谅解书只是量刑情节。量刑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议尽快委托律师处...查看全文

刑事谅解书私下签订有效吗

刑事谅解书的私下签订有效,可由被害人或其代表签字。谅解书可在公诉至法庭前完成,在刑法上具有减轻刑罚的效力。对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法院可从轻处罚,甚至免除刑事处罚。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法院可从宽处罚,但需平衡...查看全文

必须签名的谅解书才有效吗?

刑事谅解书的有效性取决于受害人的签字,它是一种由受害人出具的法律文件,用于达成刑事案件的和解。谅解书在刑法上具有减轻刑罚的效力,通常在公诉阶段至法庭质证时完成。...查看全文

合同签署方为生效

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合同需要当事人双方签名、盖章或按指印才能成立。如果在签名、盖章或按指印之前,一方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并且对方接受了,那么该合同也算是成立的。此外,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当事人的约定,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订...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需要签署一份谅解书?

谅解书可在刑事案件中达成和解,受害人出具的法律性文件。《刑事诉讼法》规定,民间纠纷引起的轻罪或过失犯罪,犯罪嫌疑人通过赔偿和道歉获得被害人谅解,可和解。五年内有故意犯罪记录的不适用此程序。...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