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社保缴纳方式有哪些?

律师回答
摘要:职工离职后可以自己交社保,但不能参加工伤和生育险;个体户和公司交社保的险种和费用有所不同;公司不买社保可以要求补偿,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职工社保离职了可以自己交吗
职工社保离职了可以自己交的。参保人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携带身份证、社保卡、户口簿到原单位参保社保经办机构或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接续参保。但不能参加工伤、生育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条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个体户交社保和公司交有什么区别
1.两者缴纳社保的险种不同:个体户缴交社保只要缴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个项目。而公司为员工缴交企业社保需要缴交五项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2.两者需要承担的社保费用不同:个体户自己缴纳社保,费用全额由个人承担,个人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社保缴纳基数。公司为员工缴纳社保,费用是由公司与员工个人共同承担,员工只需要承担一小部分,一般员工的社保费用由公司先出,然后在员工的工资中扣除相对应的社保费用。
三、公司不买社保可以要求补偿吗
公司不买社保可以要求补偿,公司不买社保,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职工离职后可以自己交社保,但不能参加工伤和生育险。个体户和公司缴纳社保的险种和费用有所不同,个体户只需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由个人全额承担;而公司为员工缴纳的社保还包括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费用由公司与员工共同承担。如果公司不购买社保,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七章 社会保险费征缴 第六十一条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依法按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并将缴费情况定期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章 失 业 保 险 第四十五条 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离职后社保缴纳方法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保账户,里面记录着你的社保参保情况,记录了你的社保收支以及变更情况。很多人离职后还不清楚自己的社保处理办法。其实我们离职后,个人可以自己处理社保缴纳,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种。 1、员工离职后,选择灵活就业,...查看全文

个人如何缴纳社保缴纳方式有哪些

个人社保缴纳的几种形式:1.个人缴纳社保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户籍地缴纳灵活就业社保和居民社保了,不过注意的是必须且只能在户籍地缴纳,现在绝大多数的城市是不允许外地户籍人员在当地缴纳这两种社保的。而且这两种社保的话缴纳的一般也只有...查看全文

个人缴纳社保都有哪些方式

外地人办理社保的具体流程和缴费标准,包括个人缴纳社保的三种形式:单位代交、个人灵活就业交纳、找社保代缴机构进行缴纳。对于个人缴纳社保,需要满足城镇户口或农转非户口的条件,并准备好户口本、身份证和照片等基本资料。希望以上介绍对外地人...查看全文

离职后社保缴纳方法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辞职后的处理方式不同。养老保险可以选择停止交费、个人全额缴纳或转移手续;医疗保险可以在当地继续使用但暂不能转移;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在辞职后自动解除,但失业保险...查看全文

深圳个人缴纳社保有哪些方式

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有两种方式:单位代缴和个人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缴纳社会保险。单位代缴是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个人部分将按照个人的上年月平工资8%交纳养老保险,2%交纳医疗保险,0.5-1%交纳失业保险。个人以自由职业者身份缴纳社会保险是...查看全文

自由职业可以用哪些方式缴纳社保

自由职业者需要缴纳社会保险,但存在困难。他们可以个人缴纳社保或找公司代缴社保。外地人个人缴纳社保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在成都就业且之前未参保记录,或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等。找社保代理公司代缴社保则能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享受更完善的社会保...查看全文

离职员工当月社保缴纳方式

员工入职当月公司应缴纳社保费,每月缴纳截止日期为25日。入职在25日之后的员工,公司将在次月缴纳社保。离职在25日到30日之间的员工,公司当月不能减员,因为社保中心不办公。因此,公司需继续缴纳当月社保费。...查看全文

广州常见缴纳社保的方式有哪些

2018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征收工作将于9月1日开始,个人缴费标准为199元/人。参保条件符合的城乡居民可在9月1日至12月20日期间办理参保登记和缴费手续,从2018年1月1日起可享受医保待遇。同时,广州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需...查看全文

上海个人缴纳社保都有哪些方式

个人缴纳社保的三种形式:单位代交、个人灵活就业缴纳、找社保代缴机构。单位代交时,单位与个人按比例共同缴费。个人灵活就业需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及比例缴纳。找社保代缴机构需考虑资质、服务和收费。...查看全文

个人缴纳社保有哪些形式

个人在缴纳社会保险时,主要需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两部分。单位与个人按比例共同缴费,个人部分将按照个人的上年月平工资8%交纳养老保险,2%交纳医疗保险,0.5-1%交纳失业保险。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交纳社会保险,或者找社保代缴机构...查看全文

个人社保可以用哪些方式缴纳

一、个人社保缴纳几种形式:1、由单位代交。【说明】单位与个人按比例共同缴费,个人部分将按照个人的上年月平工资8%交纳养老保险,2%交纳医疗保险,0.5-1%交纳失业保险;2、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交...查看全文

2023个人缴纳社保有哪些形式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个人社保缴纳比例的例子,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缴费比例。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个人缴纳社保的几种形式,包括由单位代交和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交纳社会保险以及找社保代缴机构进行缴纳。...查看全文

离职后自己缴纳社保的方法

个人缴纳社保,只能缴纳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这两部分。具体流程如下:1、个人如何缴纳社保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上社保(养老+医疗);2、参保条件:城镇户口或农转非户口;3、办理地点:当地社区街道的社保服务点,或区县一级的社保局(劳动保障...查看全文

离职后社保缴纳方法及流程

员工辞职后如需继续缴纳社保费用,需按规定办理参保手续。本市户籍人员可携带相关证件到原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社保机构接续参保;具有居住证的外地户籍人员可携带相关证件到原单位或居住证登记所在地社保机构接续参保;未办理居住证的外地户籍人员可携...查看全文

离职后社保不间断缴纳方法

换工作后五险一金转移,省内和跨省内有不同注意点。省内换工作只转移五险一金关系和个人帐户档案,不转基金;跨省换工作需要获取原参保地的参保缴费凭证。...查看全文

离职后社保缴纳方法大揭秘

离职后缴纳医保养老保险流程:携带相关证件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符合条件后存入金额。用人单位需在30日内为员工申请社保登记,个体工商户和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也需申请登记。个人社保号码为身份证号码。...查看全文

离职后需要缴纳社保吗?社保缴纳方法是怎样的?

离职后,继续缴纳保险可能需要原单位的批准,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自行寻找挂靠公司或第三方代缴公司来帮自己缴费。同时,也可以考虑将职工医保转为居民医保,以保证养老、医疗险不会中断。不过,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查看全文

离职后怎么缴纳社保

这个倒是没有明确要求,按照程序来说,只要25日之前在社保减员,那么就可以不交当月的保险了,实际中怎么操作,就看单位了吧,像很早就离职的那种,就不需要给交了。...查看全文

离职后社保如何缴纳?

离职后继续缴纳社保的方法:1.征得原公司同意,但成功率低;2.寻找挂靠公司自行缴纳;3.委托第三方代缴,需自行确认缴费成功;4.考虑转为居民医保以保证养老、医疗险不中断。...查看全文

离职后社保怎么缴纳

法律分析: 离职后只能自己以自由职业或者灵活就业者的身份缴纳社保。个人进行社保缴纳最多只可以缴纳三险,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由参保者携带相关证件前往当地社保缴纳地直接参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六十...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