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规定及实践经验分享

律师回答
摘要: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为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60天内。如果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已过,但没超过三个月,可以向法院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1年。
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为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60天内。
如果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已过,但没超过三个月(自知道或应该知道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可以向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1年。
一、行政诉讼结束后又申请再审的期限是多久?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法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接受行政处罚后能行政复议吗
接受行政处罚后能行政复议。行政处罚作出六十日内当事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延伸阅读
结语:在行政复议申请期限内,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向法院起诉。如果已过期限但未超过三个月,也可以向法院起诉。在行政诉讼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诉讼,超过期限则无法起诉。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不服,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六十四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最新法律法规及实践经验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管辖原则。对公民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若同一诉讼中有多个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在不同法院辖区的情况,...查看全文

最新策略与实践经验分享

工程欠款不还怎么办?解决工程欠款问题的方法包括与欠款人协商解决、寻求追债公司帮助以及通过法律途径诉讼追讨欠款。协商解决是常见的方式,但被欠款人需做出让步。追债公司存在法律风险,不完全合法。通过法律途径诉讼安全可靠,但时间较长,欠款...查看全文

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分享

工伤索赔途径包括:1、双方协商并向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2、申请劳动仲裁;3、民事诉讼程序。工伤期间,单位应按月支付原工资福利待遇,停工留薪期内工资保持不变。...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分享

婚前债务离婚处理:认定为个人债务由债务人偿还,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先由共同财产偿还,不足由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婚前债务可转为共同债务,如按揭房屋、结婚用品、装修房屋。我国立法保护债权人,规定简单但不完善,导致司法实践难以统一、公正...查看全文

最新规定与实践分享

疫情期间被辞退的补偿金标准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支付,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本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补偿金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支付,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指解除或终...查看全文

最新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

未成年人打人违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受到拘留和罚款。如果对方受重伤,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需承担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法律责任。...查看全文

解读最新法律法规及实践经验

商品溢价违不违法与价格高低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经营者是否存在操纵市场、倾销、哄抬价格等不正当行为。国家对超出市场价格多少属于违法没有明确规定,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不执行政府指导价可被责令改正、处罚款,利用虚假价格手段诱骗交易者...查看全文

规范流程与实践经验分享

本文介绍了处理工程合同违约的方法和流程。首先需要明确责任,然后进行友好协商,如果协商无果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协商解决,最后是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在合同违约处理流程中,还需要进行审核合同效力、梳理合同履行情况、审核合同违约条款...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分享

单方面想离婚的一方可以通过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来结束婚姻,即使对方不愿意离婚。起诉离婚是我国法定的离婚方式之一,可以解除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查看全文

判决与实践经验分享

离婚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以实际情况为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可协商或向法院起诉,法院会公平判决。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对于满八周岁的子女,尊重其个人意愿。...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程序与实践经验分享

子女抚养权归属时,保护子女利益为原则。办户口迁移需先签变更抚养权协议,再公证申请迁入地。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办理迁出迁移证,最后入户迁入地派出所。...查看全文

离婚财产保全措施:最新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分享

夫妻离婚时,可以申请财产保全以保护共同财产不受侵害。申请应在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法院会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执行保全措施。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需提供担保,否则申请可能被驳回。诉前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包括...查看全文

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

非法同居的处理:1、无配偶双方可自行解除同居关系,共同财产处理;2、一方有配偶可请求经济补偿;3、以夫妻名义同居构成重婚罪,需支付损害赔偿。尽管法律对非法同居的规定较少,但重婚罪可追究责任。...查看全文

最新观点与实践经验

定金债权转让的效力:1.全部转让,原债权人脱离债务关系,受让人取代债权人地位;部分转让,原债权人丧失债权。2.受让人获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除非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3.债务人利益不受损害,权利不受影响。...查看全文

相关法律规定及实践经验

根据中国法律,见证人不需要回避,需要回避的人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证人在诉讼中不可以申请回避制度,但与一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中国法律规定见证人不...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

电子合同有效,需满足法律要求。根据我国《民法典》,电子合同应满足原件形式、签名认证、身份认证等要求。选择可靠的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可确保合同有效性。电子签名法赋予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法律效力。《民法典》允许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的合...查看全文

房屋交易纠纷应对策略:最新法律规定与实践经验分享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购房合同的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对方违约之日起计算。然而,如果违约行为已经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再保护权利。诉讼时效期间超过二十年的情况下,权利人...查看全文

诉讼攻略与实践经验分享

本文介绍了民事诉讼程序的起诉和证据准备步骤。起诉时需提交起诉状和被告人数副本,若书写困难,可口头起诉,由法院记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接着,需要准备证据材料,然后前往法院立案庭立案。...查看全文

法律适用与实践经验分享

夫妻共同债务包括婚前借款购置的财产、家庭生活债务、生产经营债务、医疗债务、抚养子女债务、赡养老人债务、教育费用、社交费用、夫妻协议约定的债务以及其他应认定为共同债务的债务。...查看全文

专家观点与实践经验分享

税务局要求单位办理自然人信息采集,即将雇佣数据录入金三系统。如无法办理,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反映。个人所得税APP可填写专项附加扣除信息,并推送给雇佣单位,方便扣缴。如未及时享受优惠,可在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申报享受优惠,汇算清缴...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李宏伟

北京市-北京市-通州区

高级合伙人律师刑事辩护、刑事辩护

已服务118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