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因公致残外,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主要包括因抢险救灾、见义勇为致残的人员。《伤残抚恤管理办法》规定,经残疾等级评定后,由发给其伤残证件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规定予以抚恤。一些地方通过设立奖励基金或购买人身保险,对因见义勇为等致残人员给予照顾。例如《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规定,因见义勇为伤残的公民,有工作单位的享受工伤待遇;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评残抚恤,并由劳动保障部门优先介绍就业,或由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予以优先安置;因见义勇为致残并使劳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的公民,在就业前,由民政部门发给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生活救济费;因见义勇为致残而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由民政部门发给不低于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生活救济费。
因公致残人员享受哪些待遇?
因公致残人员是指在执行公务中致残,经医疗终结,符合评定残疾条件的人员。因公致残人员主要有:(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民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亡抚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战因公负伤致残,按照《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评残和抚恤;其评残条件、伤残性质的认定、伤残等级评定标准、伤残抚恤金标准等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等有关规定办理。(2)人民警察。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人民警察因公致残的,与现役军人享受国家同样的抚恤和优待。(3)人民武装警察。兵役法对残疾军人的抚恤作了规定,并规定兵役法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4)军队文职人员。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规定,文职人员的伤亡抚恤,按照国家工作人员有关规定执行。文职人员因参加军事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作战支援保障任务伤亡的抚恤优待,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二级伤残的享受什么待遇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二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从工伤保险基金按25个月的本人工资支付一次性 伤残补助金;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本人工资的85%的标准按月支 付伤残津贴;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 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 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 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 其标准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或六级伤残享受哪些待遇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什么待遇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伤残的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二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三)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