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调解的对象是谁?

律师回答
摘要:法院判决书下来后仍可通过调解达成协议,包括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调解是双方自愿协商,在上诉期内调解成功可取代判决书。法院应关注当事人和公众意见,民事权利可随时调解。当事人可在履行期限、利息、履行方式上协商,实现平和解决纠纷。民事调解书可取代裁判文书。
判决书下来后仍然可以通过法院达成调解。判决书下了是可以调解的。刑事案件属于公诉案件,原告属于公诉人,法院是不能进行调解的。但是法院判决书已经下来了还未生效的话,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当事双方可以在法院主持之下达成调解。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法院可以对案件中的民事部分对当事双方进行调解。
执行调解,指在法院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经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调解的内容,可以是一方自愿放弃一部分或全部权利,也可以是一方满足另一方的要求,还可以是双方都作一些让步。调解虽然发生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双方自己的事,但也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即这种调解必须基于双方当事对双方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签名或盖章。
法院判决宣判后在上诉期内调解成功,仍可出调解书取代法院判决书。法院是为了解决纠纷,充分降低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激化。宣判的判决书、裁定书在上诉期内,属于未生效法律文书,应该更多地考虑当事人的感受与意见,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公众的感受与见解,因此民事权利任何时候都可以调解。在这一阶段,部分案件的义务当事人一接到判决书就后悔了,愿意在履行期限上、利息上、履行方式上、甚至标的总额上,再与权利当事人协商一下,也有的权利当事人考虑到义务当事人的实际经济能力、履行能力等自愿放弃部分权利。因此,以民事调解书取代民事裁判文书,能够实现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平和解决
延伸阅读
结语:法院判决书生效前可进行调解,刑事案件除外。判决书未生效时,当事人可上诉并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法院可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进行调解。执行调解是双方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结束执行程序的方式。调解需满足一定条件,并由法院执行员记录并签字。在上诉期内,调解成功可取代判决书。法院旨在解决纠纷,关注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民事权利可随时调解,当事人可协商履行期限、利息、方式甚至标的总额。以民事调解书取代裁判文书,实现和平解决内部矛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三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条 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七条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交通事故调解联系对象是谁?

本文主要介绍了交通事故的调解方式和赔偿协议的公正问题。调解达成协议后可制作调解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后,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一开始就起诉。当事人还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查看全文

赡养的对象是谁?

律师分析: 法定赡养义务的对象是成年子女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以及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查看全文

自首的对象是谁?

自首是犯罪嫌疑人基于对犯罪行为的认识,主动接受司法机关追究的一种法律行为。自首对象包括公安、检察、法院等机关,以及个人和单位。犯罪人在农村还可以向乡、权政府及其治保组织投案。城镇的无业居民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除了向机关投案,还可向亲...查看全文

寻求法律帮助还是调解?

农村土地纠纷应找村委会或乡镇政府解决,可协商、调解、仲裁或起诉法院。这有助于节省资源、提高效率,降低社会影响。土地流转应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受让方需具备...查看全文

法规的调整对象是?

法律解析: 法律调整对象,又称“法的对象”。 是指法所调整的一定的能够体现为意志关系的具体社会关系。 法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是统治阶级认为最重要的、体现和反映国家、组织和...查看全文

法规的调整对象是?

律师解答: 法律调整对象,又称“法的对象”。 是指法所调整的一定的能够体现为意志关系的具体社会关系。 法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是统治阶级认为最重要的、体现和反映国家、组织和...查看全文

法规的调整对象是?

法律解析: 法律调整对象,又称“法的对象”。 是指法所调整的一定的能够体现为意志关系的具体社会关系。 法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是统治阶级认为最重要的、体现和反映国家、组织和...查看全文

寻求司法调解之路

继承纠纷的处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继承纠纷可分为非侵权和侵权两类,涉及继承权、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等问题。非法行为包括取消继承人资格、侵吞遗产、非法处分遗产等。妥善解决继承纠纷,避免或减少争议,有助于家庭团结、社会稳...查看全文

诈骗罪的对象是谁?

诈骗罪主要侵犯的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产,而不是非法利益。同时,该罪行的对象也不应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诈骗10万属于诈骗数额巨大,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改变用途致不能还款,不构成贷款诈骗罪。...查看全文

虐待罪的对象是谁?

虐待罪的犯罪对象为犯罪嫌疑人的家庭成员。虐待行为包括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迫害家庭成员,必须具备情节恶劣才能构成犯罪。虐待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被害人需向司法机关提出控告。虐待罪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查看全文

脱逃罪的对象是谁?

脱逃罪是指犯罪分子逃离监禁处所的行为,其主要特征包括犯罪主体为正在服刑或被逮捕的犯罪分子,侵犯客体为司法机关的管理秩序,故意为主观要素,而从监禁场所或押解途中脱逃为客观表现。...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对象是什么?

本文介绍了寻衅滋事罪的客体和客观、主观要件。寻衅滋事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的秩序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查看全文

向哪个法院寻求对调解协议的司法保护?

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申请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人民法院,调解协议的生效具有多个法律后果,包括结束诉讼程序、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再次起诉、不得上诉以及具有强制执行力。...查看全文

契税的征收对象是谁?

契税征收对象:契税的征税对象是境内转移的土地、房屋权属。具体包括以下五项内容:⑴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承受方交。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的行为。⑵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查看全文

死刑的适用对象是谁?

《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法律明确规定将“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这两类人排斥于死刑适用对象之外,进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适用范围。 死刑适用对...查看全文

拘役的适用对象是谁?

刑事拘役的适用对象:1、拘役一般只适用于犯罪性质比较轻微的犯罪;2、拘役多适用于社会害性不大的犯罪;3、在中国刑法分则中,设置拘役刑的条文绝大多数是把拘役作为最低法定刑规定的。 拘役的适用对象有哪些 拘役适用的对象有: 1、拘役一...查看全文

行政监察的对象是谁?

行政监察的对象为:(1)行政系统中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公务的行政机关。(2)行政机关中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机关工作,但非执行公务的人员不是行政监察的对象。(3)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如一些由...查看全文

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谁

法律咨询: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都有谁? 律师回答: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十三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第十四...查看全文

竞业禁止的对象是谁

法律分析: 竞业禁止对象是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可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订立竞业限制协议。但是竞业限制不得超过二年。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查看全文

申报纳税的对象是谁?

下列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代征人应当按期向主管国家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委托代征税款报告。(一)依法已向国家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包括:1、各项收入均应当纳税的纳税人;2、全部或部份产品、项目...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王彩霞

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

认证律师离婚、离婚

已服务99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