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保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律师回答
摘要:公民自我保护中的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对于致人死亡的后果有着不同的法律责任。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涉嫌故意杀人罪。根据具体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正当防卫的前提是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防卫过当则是在不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继续伤害侵犯人。
公民面对正在进行的侵害,自我保护致人死亡可以以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论。如果被判为正当防卫,就可以不负法律责任,如果过当就涉嫌故意杀人罪。按照《刑法》规定犯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不符合《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属于防卫过当,根据具体情节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百三十二条或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依据《刑法》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当自身受到威胁时,自我保护使侵犯人受到伤害时,正当的防卫时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果不再受到威胁了,却还在伤害侵犯人时,那就属于防卫过当,就需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了。
延伸阅读
结语:在面对正在进行的侵害时,公民有权进行自我保护。根据《刑法》规定,如果自我保护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条件,不会承担法律责任。然而,如果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对于正在进行严重暴力犯罪的防卫行为造成的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具体情节,防卫过当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将依据《刑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罚。自我保护的正当性是根据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需要来判断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2018修订):第二章 人民法院的设置和职权 第十七条 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第三章 实施戒严的措施 第十九条 为保障戒严地区内的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戒严实施机关可以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运输、供应、价格,采取特别管理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六条 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意外自卫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自卫意外杀人的判罪标准:防卫过当造成死亡,可定过失使人丧命罪故意杀人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正当防卫应减轻或免除处罚,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者需负刑事责任。对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者不负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故意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故意杀人罪的刑罚根据情节轻重而定。情节较轻者可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故意杀人罪的特征包括侵犯他人生命权利、非法剥夺他人生命、适用于14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生命的...查看全文

绑架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绑架杀人的刑罚为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在于主观目的、客观行为、主体和客体方面。非法拘禁罪主要针对剥夺他人人身自由,而绑架罪则以勒索财物或其他非法利益为目的。非法拘禁罪侵犯人身权利,而绑架罪则侵犯人身...查看全文

入室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行为人入室杀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232条,对其可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生命受法律保护,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此外,根据《刑...查看全文

13岁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13岁未成年杀人判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刑罚应从轻或减轻处罚。若未满十六周岁,则不予刑事处罚,而责令家长进行管教或政府收容教养。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查看全文

抑郁症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抑郁症患者杀人判刑与正常人无异,除非丧失正常行为能力,否则不会减轻处罚。抑郁症患者通常不丧失认知和责任能力,因此在犯罪行为时应承担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未满18岁杀人需承担刑责,但应从轻处罚。未满14岁不承担刑责。已满14岁不满16岁犯重罪需追究刑责。已满16岁不满18岁犯罪需承担完全刑责,但应从轻或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持刀抢劫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抢劫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或胁迫等手段强行夺取财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抢劫者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抢劫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查看全文

12岁以下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是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的。未满14周岁的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受刑事处罚,但需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相对负刑事责任,需承担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减轻刑事责任,可从轻...查看全文

持枪抢劫杀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形包括持枪抢劫及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抢劫财物过程中先杀人后劫物的案件属于抢劫罪,抢劫以后又杀人的案件应分别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两罪并罚。...查看全文

婴儿杀手罪行的法律判断

故意杀人罪的判决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而定。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如出于卑劣动机、采用残酷手段、杀害特定对象或造成严重后果等。情节较轻者将被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义愤杀人、激情杀人、受嘱托杀...查看全文

间接杀害罪行的法律判断

故意杀人的量刑根据刑法规定,情节轻微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则处死刑、无期徒刑。判断量刑需考虑具体案情,如未成年人、残疾人会从轻处罚,未成年人和怀孕妇女不会判死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查看全文

砸人车罪行的法律判断

砸车行为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损害数额的大小,判刑有两档。损害数额较大者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损害数额巨大者判三至七年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轻度故意杀人罪行的判断

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情况包括:防卫过当、义愤杀人、激情杀人、受嘱托杀人、帮助他人自杀、生母溺婴。其中,激情杀人需满足条件:被害人严重过错、行为人失去理智、在激愤状态下实施。重男轻女导致溺杀的情况不属于情节较轻。...查看全文

孕妇杀人罪行的法律判定

孕妇杀人判刑:如果孕妇在受到极大侵害后情绪失控杀人,主观恶性较低且社会危害较小,可被认定为故意杀人情节轻微,将追究轻刑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孕妇不会被判处死刑。过失杀人罪的刑罚根据情节轻重而定,较轻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较严重者可...查看全文

轻微伤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打架轻微伤不构成刑事案件,只需行政和民事处理。公安可调解并达成协议,不再处罚;调解不成可罚款或行政拘留15天以下。治安处罚法规定,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处5-10日拘留加罚款;结伙殴打、伤害他人、残疾人、孕妇、未满14岁或60岁以上...查看全文

酒醉伤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醉酒后伤人判刑,根据故意伤害罪处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重伤的,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以特殊残忍手段造成严重残疾的,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醉酒是因饮酒过量引起...查看全文

持刀伤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持刀伤人,尚不构成犯罪的处罚为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且罚款为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情节较轻者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查看全文

持械伤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伤人持械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一般判三年以下刑罚;致人重伤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刑罚;致人死亡或特殊残忍手段导致严重残疾判十年以上刑罚,甚至死刑。根据《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最高可判死刑。...查看全文

硫酸伤人罪行的法律判断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刑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若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过失伤害...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