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协商对债权债务进行处理的,按照协议的内容对房贷的清偿承担责任。若约定了房屋归属的,由归属方继续承担清偿房贷的义务,并且对另一方进行补偿。若约定了共同偿还房贷的,则先用夫妻共同财产清偿,清偿不足的,根据双方的协议内容处理。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用共同财产清偿。
一、债务人死亡债务怎么面对
(一)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向夫妻中在生的一方主张债务。
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应当对婚烟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夫妻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是无条件的,它并不以死亡一方有无遗产或夫妻双方婚后有无共同财产为条件,也就是说,不管死者有无遗产,只要是夫妻共同债务,生存的夫或妻一方都有义务承担清偿责任。夫妻一方死亡后,生存一方履行了连带清偿责任的,生存一方即获得了向另一方追偿的权利。在实际生活中,生存一方所行使的追偿权又要受夫妻财产制度和遗产继承制度的限制。主要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夫妻双方实行约定财产制的,即夫妻双方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生存一方在履行了连带清偿责任后,应当在约定财产的范围内行使追偿权。如约定属于死亡一方的财产不足以偿还的,应当用死亡方的其他遗产予以偿还。
2、夫妻双方实行法定财产制的,应当首先用共同财产清偿,如果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可以用死亡一方的其他遗产清偿,比方说死亡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
3、生存一方求偿权的行使以死亡一方的全部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的部分,除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以外,生存一方的求偿权将不能实现。
(二)属于个人债务的,债权人可以从债务人的遗产中主张权利。若遗产已经被分割,债权人有权要求借款人的继承人在所继承的借款人的遗产范围内承担偿还责任。
(三)属于合伙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其他合伙人承担债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九百七十三条【合伙人的连带责任及追偿权】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清偿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二、夫妻债务的承担原则是什么?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的,或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根据这一规定,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原则是:
(1)共同偿还的原则;
(2)协议偿还的原则;
(3)判决偿还的原则。
共同债务清偿后的求偿
夫妻共同债务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在夫妻内部则是按份承担。一旦夫妻双方对共同债务各自承担的份额确定以后,夫妻一方对外履行了全部债务,有权就超过其应承担的部分,向另一方请求偿还。另一方不得以共同债务已清偿为由拒绝一方的请求。
要是认定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话,那么理所应当由夫妻共同承担清偿责任,并且根据法律的规定还是需要在夫妻之间承担连带责任,当然即使夫妻离婚也是不会影响共同债务的承担。但夫妻在离婚的时候,可以约定具体的承担清偿,不过不能对抗债权人。
三、夫妻共同债务怎么偿还
首先,只要认定了夫妻共同债务,按照法律规定是应当共同偿还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07条规定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对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夫妻共同债务双方是连带责任,在夫妻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如以一方个人财产清偿,超过部分,可以向另一方进行追偿。而追偿的范围包括:在欺诈、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的前提下就债务共同签字;以家庭生活需要为由借款但实际并未用于家庭生活;或者就该借款一方并未获得受益,其清偿明显显失公平等情形。
当然,如以离婚为前提,面对需要清偿的夫妻共同债务,也可要求减轻或者部分的债务分担,其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87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第1088条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第1090条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清偿】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七条离婚时双方对尚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有争议且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