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脱密期

律师回答

什么是脱密期间

所谓“脱密”,顾名思义,即不再接触商业秘密。用人单位通过约定,要求员工在离职前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在员工通知用人单位后,还必须为用人单位再工作一定期限,该期限届满,员工才可以正式离职,在通知后的这段时间内,用人单位可以将员工调换至不需保密的工作部门,以确保员工不再获知新的商业秘密,因此又被称为“提前通知期”。这一制度是基于商业秘密的时效性的考虑而设计的。员工在保密部门工作过程中获知的商业秘密,可能会在脱密期内被公开,从而不再是商业秘密,即便未被公开,由于用人单位的业务在不断的发展,在脱密期内一定会有新的商业秘密产生,这些新的商业秘密当然更有价值,原有的商业秘密便在脱密期内降低了价值,即使被泄露,也不会给用人单位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竞业限制条款也是用人单位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的一种措施,即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约定员工在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到与该用人单位具有竞争性的企业工作。这是保证商业秘密不被竞争对手获知的一个方法。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员工在竞业限制期内不是用人单位的雇员,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已经终止或解除。竞业限制义务的根据在于劳动合同中的尚未失效的保密条款或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但是在脱密期内,员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并未解除,劳动关系仍然存在,员工也仍须遵守用人单位的种种规章制度,只是须离开能接触到商业秘密的部门。这是两种制度的差异所在。

与竞业限制条款一样,这种脱密期的安排也是需双方约定才能成立的。并且也有时间上的限制。

1996年劳动部发出了《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该通知第二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不超过六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的相关内容”。《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五条也规定:“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作出约定,但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根据上述规定,脱密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这比竞业限制的期限要短很多,竞业限制最多不得超过三年。这是因为,在竞业限制期内,员工与原用人单位之间已没有劳动关系,可以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取得劳动报酬。但是脱密期不同,在脱密期内,员工仍是员工,身份未变,劳动关系仍在,不可以与其他用人单位再建立劳动关系。而为防止员工获知公司的商业秘密,员工在脱密期内往往无事可作,会造成人力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在上面引用的条款中,还提到了脱密措施。脱密措施就是用人单位可以在脱密期内采取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目的是为了减少已获知商业秘密的员工进一步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一般来说,用人单位采取的措施多是将员工调离机密部门,变更劳动合同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措施,只要不违反法律的规定(例如不能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等),用人单位可以采取任何措施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什么是脱密期间

法律解析: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查看全文

什么是脱密期间

法律解析: 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法脱密期是什么意思?

《劳动合同法》中的脱密期是指用人单位可以约定员工在离职前提前通知并再工作一段时间,确保员工不再接触商业秘密。脱密期的约定必须有可保护的商业秘密,针对实际接触商业秘密的相关人员,采取合理的脱密措施,且脱密期不得超过6个月。如果用人单...查看全文

什么叫脱密期?

律师分析: 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起计算。对...查看全文

核心涉密人员的脱密期限是什么时候?

涉密人员的脱密期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情况确定。核心涉密人员脱密期为3-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2年。脱密期自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起计算。对特殊高知密度人员,可设定超过期限的脱密期,甚至终身限制就业...查看全文

脱密期限

关于脱密期的管理期限是多久?脱密期是指用人单位可以约定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在离职之前必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为用人单位再工作一定期限,该期限期满,员工才可以正式离职。那么脱密期的管理期限是怎么样的?  ...查看全文

脱密期限是几年

一、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多久? 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查看全文

涉密人员脱密期是多久

一、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多久? 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查看全文

为什么进行脱密期管理

法律分析:进行脱密期管理的原因:_x000D_ 1、有利于用人单位保护商业秘密;_x000D_ 2、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_x000D_ 3、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繁荣发展;_x000D_ 4、进行脱密期管理...查看全文

为什么进行脱密期管理

脱密期管理是用人单位为保护商业秘密而约定的员工离职前提前通知并继续工作一段时间的措施。商业秘密是指非公众所知、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和经营信息。脱密期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员工不再接触新的商业秘密,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根据1996...查看全文

脱密期有保密费吗

一、脱密期有保密费吗1、对于在职人员,作为工资结构的一部分,随工资支付。2、对于在职人员,按一定周期(如年度)一次性支付。3、对于在职人员,以保密抵押金的形式从工资中扣除,无泄露时全额返还。4、对于离职人员,离职时应约...查看全文

涉密脱密期为多长

一、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多久? 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查看全文

涉密人员在脱密期

法律分析: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查看全文

涉密离职脱密期限

一、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多久? 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查看全文

脱密期管理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脱密是指前员工不再接触商业秘密。根据《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用人单位可以与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的事项,包括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调整其工作岗位和变更劳动合同相关内容,...查看全文

涉密人员脱密期限是多长?

涉密人员脱密期根据密级和岗位确定,一般为1-5年,特殊情况下可以设定超过期限的脱密期;律师在涉密人员泄密案件中的作用是了解案情、提供法律解答、收集证据、减轻处罚;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包括签订保密承诺书、清退涉密载体和设备、限制出境和...查看全文

涉密人员脱密期自什么之日起算

一、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多久? 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查看全文

涉密人员脱密期从什么时候算起

法律分析: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员离开涉密岗位之日...查看全文

脱密期一般是多久

一、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多久? 1、涉密人员的脱密期应根据其接触、知悉国家秘密的密级、数量、时间等情况确定; 2、一般情况下,核心涉密人员为3年至5年,重要涉密人员为2年至3年,一般涉密人员为1年至2年。脱密期自机关、单位批准涉密人...查看全文

脱密期工资怎么算

关于这一问题,我国的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关于脱密期内可以采取的措施或待遇,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协商确定,既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也可以另行签订补充协议。只要上述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发生法律效力,用人...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刘继祺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投资理财、投资理财

已服务143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