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工伤单位不报如何协商赔偿

律师回答
摘要:工伤保险赔偿标准及申请流程:公司不让报工伤,受伤职工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认定工伤需满足工作时间、场所和原因三要素。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工资、津贴、抚恤金等。
一、公司不让报工伤怎么办
公司不让报工伤,受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一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二、认定为工伤的三要素
认定为工伤的三要素是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主要是围绕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及工作原因三要素规定的;工作时间还可扩展到前后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可扩展到上下班途中或因公外出途中,工作原因还包括上下班途中非因本人主要责任受到的交通事故伤害等。
三、工伤保险赔偿标准
工伤保险赔偿的标准根据工伤的程度有所不同:
1.造成一般伤害(未达到残疾)的赔偿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
2.造成伤残的赔偿医疗费、伤者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伤期间的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造成死亡的赔偿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伤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
4.职工下落不明的情况职工外出或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赔偿项目,要分不同情况而定。职工没有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获得的赔偿项目有: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50%;职工被宣告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获得的赔偿项目有:丧葬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延伸阅读
结语:工伤保险赔偿标准根据伤害程度而异。一般伤害包括医疗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工资和交通食宿费。伤残赔偿还包括辅助器具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等。死亡赔偿包括丧葬补助金、一次性伤亡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对于下落不明的情况,赔偿项目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请受伤职工或其家属及工会组织在一年内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对鉴定结果不满意,可进行复查和重新鉴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21修正):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七条 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必须有工会参加。工会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工会提出的意见,应当及时研究,给予答复。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六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发生工伤单位如何申报

法律分析:发生工伤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及时向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报,并递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书面的劳动合同、诊断证明书等材料,之后则由社保行政部门决定是否受理,并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法律依据:《《工...查看全文

发生工伤如果不解除劳动协议单位怎么赔偿?

法律解析: 发生工伤如果不解除劳动合同就不可以另外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只能按照伤残等级来确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查看全文

发生工伤如果不解除劳动协议单位怎么赔偿?

律师解答: 发生工伤如果不解除劳动合同就不可以另外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只能按照伤残等级来确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查看全文

发生工伤如果不解除劳动协议单位怎么赔偿?

法律解析: 发生工伤如果不解除劳动合同就不可以另外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只能按照伤残等级来确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查看全文

单位工伤如何赔偿?

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赔偿的项目不尽相同,主要包括: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伙食补助费、护理费等。上述是否都由单位赔偿,应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区分处理:1、单位缴纳过工伤保险的,除...查看全文

工伤事故发生后,如何向单位争取赔偿?

工伤补偿: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要求工伤待遇,单位支付工伤待遇,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标准:工作时间和场所内事故伤害,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事故伤害,履职暴力伤害,职业病,工作外受伤或失踪,上下班车祸伤害,其他法律规...查看全文

职工发生工伤后如何向单位索赔

法律分析:职工发生工伤后向单位索赔流程: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伤者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携带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书等资料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申请工伤保险待遇。...查看全文

工伤赔偿如何协商

工伤赔偿协商需注意:包括多项赔偿项目,可高于法定标准,但不得低于;未缴纳保险费时,用人单位全额支付;协商应真实,不得欺诈胁迫;还有其他事项需注意。...查看全文

工伤事故发生,单位拒绝赔偿,如何寻求合理赔偿?

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时,应及时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程序包括劳动争议仲裁、劳动关系认定、劳动技能鉴定评定伤残等级以及工伤赔偿等。工伤认定申请应在事故发生后30日内提交,材料包括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未购买社保发生工伤如何赔偿?

用人单位未购买社保,应由单位全额支付工伤赔偿;先申请工伤认定,再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根据伤残等级计算赔偿金额;可争取多项赔偿,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就业和医疗补助金、医疗费等;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41条,用人单位...查看全文

临时工发生工伤应如何向单位索赔?

1、目前是不存在临时工的说法的,在工伤中只要员工和单位存在实际劳动关系,那么待遇都是一样的。首先需要鉴定伤残等级,然后才能按照规定申请赔偿。因为各个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所以各有差异。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查看全文

工伤事故发生后如何向单位索赔

发生工伤事故后,劳动者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如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书、工资收入证明、用人单位发放的上岗证、工作服等,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这是认定工伤的前提条件之一。各地对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查看全文

如果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员工发生工伤应该如何赔偿?

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向工伤职工支付待遇。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支付的,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单位没交工...查看全文

工伤保险赔偿单位如何赔偿

法律分析:工伤保险赔偿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支付以下工伤保险待遇: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支...查看全文

在同一用人单位多次发生工伤应如何赔偿

法律解析: 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所以,职工受到多次工伤但未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按照职工所受工伤最高一次的伤残级别作为其工一伤待遇的评定标准。 【法律...查看全文

在同一用人单位多次发生工伤应如何赔偿

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所以,职工受到多次工伤但未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按照职工所受工伤最高一次的伤残级别作为其工一伤待遇的评定标准。...查看全文

在同一用人单位多次发生工伤应如何赔偿?

律师分析: 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所以,职工受到多次工伤但未达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按照职工所受工伤最高一次的伤残级别作为其工一伤待遇的评定标准。 【法律...查看全文

工伤单位不报如何处理?

用人单位应及时为劳动者申报工伤,否则劳动者可在一年内向当地劳动关系科申请工伤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需在事故发生或被诊断为职业病后30日内向社保部门提出认定申请。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工...查看全文

单位不报工伤如何起诉

法律分析:一、单位不报工伤要如何起诉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劳动者遭受工伤事故伤害,应当先向用人单位工伤保险统筹地区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所在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的30内申...查看全文

单位临时工工伤如何赔偿

临时工的工伤赔偿1、虽然劳动者系临时工,并与公司签订了《临时工协议书》,但依据劳动法规定,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后,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区别实质上已消失,劳动者应享有与正式员工同等待遇,与正式员工同工同酬。2、劳动者...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