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怀孕女职工的规定

律师回答

怀孕女职工有哪些权利

第一、怀孕女职工有不被解聘的法律权利。

有些用人单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一旦发现女职工怀孕,便以种种理由予以辞退或解聘,甚至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约定几年内不得怀孕,甚至是不能谈恋爱和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就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29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一切雇佣人员的单位。怀孕的女职工不仅在劳动合同的聘用期内不得解除合同,就是在劳动合同期满后,也有继续签劳动合同的权利。

第二、怀孕女职工有要求调换适合孕妇工作的权利。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工作领域都有妇女的身影,妇女怀孕后,有些岗位就不再适应,例如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怀孕的妇女在后期,就不适合继续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时间模式;从事活动强度比较大的或者重体力劳动的工作,就需要调整相对比较轻松,活动强度不大的工作岗位;对从事有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直接接触油漆、化工等工作岗位的,更要给以调换,各用人单位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孕妇职工调换工作,以适合孕妇的生理要求。

第三、怀孕女职工有在工作时间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的权利。

怀孕的准妈妈们总是对未来的宝宝充满憧憬,希望自己生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的小宝宝,从怀孕起,就时刻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时常到医院进行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

第三、怀孕女职工有在工作时间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的权利。

怀孕的准妈妈们总是对未来的宝宝充满憧憬,希望自己生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的小宝宝,从怀孕起,就时刻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时常到医院进行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

对怀孕女职工的产前检查(包括妊娠十二周内的初查),用人单位要提供方便,在劳动时间进行产前检查的,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矿工处理;有定额考核的工种应扣除相应的劳动定额。

第四、怀孕妇女的休息权。

对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的女职工不得安排从事夜班和加班劳动,每天给予工间休息1小时,算作劳动时间。怀孕的妇女由于种种原因而终止妊娠,享有终止妊娠后的休息权。

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给予15~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者,给予42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女工怀孕期间不能从事什么工作

1、冷水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冷水作业;

2、低温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低温作业;

3、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级、第四级的作业;

4、噪声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级、第四级的作业;

5、从事抗癌药物、己烯雌酚生产,接触麻醉剂气体等的作业;

6、非密封源放射性物质的操作,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置;

7、高处作业分级标准中规定的高处作业;

8、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规定的第三级、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9、在密闭空间、高压室作业或者潜水作业,伴有强烈振动的作业,或者需要频繁弯腰、攀高、下蹲的作业。

10、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苯、镉、铍、砷、氰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氯、己内酰胺、氯丁二烯、氯乙烯、环氧乙烷、苯胺、甲醛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关于怀孕的标准?

法律解析: 我国的《民法典》在妇女儿童的保护方面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生活中也会出现女方在怀孕的时候女方因为与男方感情不和提出离婚的,当然男方也可以提出离婚,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一般男方是不允许在女方怀孕或者妊娠期间提出离婚的 ...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怀孕的标准?

法律解析: 我国的《民法典》在妇女儿童的保护方面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生活中也会出现女方在怀孕的时候女方因为与男方感情不和提出离婚的,当然男方也可以提出离婚,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一般男方是不允许在女方怀孕或者妊娠期间提出离婚的 ...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怀孕的标准?

律师解答: 我国的《民法典》在妇女儿童的保护方面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生活中也会出现女方在怀孕的时候女方因为与男方感情不和提出离婚的,当然男方也可以提出离婚,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一般男方是不允许在女方怀孕或者妊娠期间提出离婚的 ...查看全文

关于女职工怀孕及生育后的保护规定

1、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2、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3、对怀孕...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怀孕期间家暴的规定及离婚途径

女方怀孕期间遭受家庭暴力,离婚方式有两种:一是双方协议离婚,需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经过一个月冷静期后可以领取离婚证;二是如协议不成,女方可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在静态调解无效后一般会准予双方离婚。由于家庭暴力属于法定离婚...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工资的规定

一、民法典劳动法拖欠工资的规定      劳动法中关于拖欠工资的规定如下:      1、...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孕期哺乳期员工辞退的规定

哺乳期被开除最新规定是什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四条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查看全文

怀孕女职工产前休假的规定

怀孕女职工产前休假的规定:女职工妊娠七个月以上(按二十八周计算),应给予每天工间休息一小时,不得安排夜班劳动;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根据以上规定,法定的产假期为90天;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查看全文

怀孕女职工产前休假的规定

法律分析:怀孕女职工产前休假的规定:女职工妊娠七个月以上(按二十八周计算),应给予每天工间休息一小时,不得安排夜班劳动;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根据以上规定,法定的产假期为90天;在劳动时间内...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扰民的规定?

律师分析: 一、噪音扰民: 一类生活区域夜测50分贝以上,二类生活区域夜测65分贝以上,只要超过晚上9点或至次日早6点的就是扰民了,属于噪音污染。如果您所处的地方出现了在这些范畴之内的行为就是扰民。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子女抚养费的规定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应根据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并考虑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生活水平。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支付,无固定收入的可参考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并按比例确定。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比...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非婚生子女的规定

律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于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保护也进行了相应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一样,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同时在继承、抚养等方面也应...查看全文

女同志怀孕的相关规定

法律规定,公务员在以下情况下不得辞退:(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二)患病或负伤,在规定医疗期内的;(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职务行为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第六十二条规定: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垫资工程的规定?

律师分析: 工程款垫资约定是不合法的,法律规定:任何建设单位都不可以要求施工企业带资承包作为招标投标条件,更不得强行要求施工单位将此内容写入工程承包合同,对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应由建设单位自行筹集解决,不得要求施工单...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人防工程的规定

律师分析: 人防工程是指为了进行民防和集中防空而建造的防空工事和设施,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和防护作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民法典对于人防工程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人防工程属于公共建设,其建设、维护、管理等...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法人的规定

律师分析: 民法典对法人做出了全面的规定。首先,民法典对法人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即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能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其次,民法典规定了法人的设立。法人可以依法成立,成立程序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第三,民法典对法人的...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民法典最新规定?

律师分析: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草案确认...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民法典最新规定

法律解析: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草案确认...查看全文

怀孕期间女职工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法律规定

怀孕期间不可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赔偿金。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包括协商一致、员工辞职、拖欠工资等行为、裁员等。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包括未提供劳动条件或保护、未支付劳动报酬、未缴纳社保费、违反法律损害员工权益、欺骗员工签订合同...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