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待证事实的定义和作用

律师回答
摘要:《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案件中待证事实的范围和举证责任,要求收集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的各种证据,严禁非法收集证据和刑讯逼供,保障公民提供证据的条件。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有:
(1)被告人身份;
(2)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3)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
(4)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
(5)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6)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7)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加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8)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第五十二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延伸阅读
刑事诉讼中待证事实的界定及其法律效力
刑事诉讼中,待证事实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尚未经过证据鉴定和法庭确认的相关事实。待证事实的界定是指对这些事实的明确和确定。待证事实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其对案件审理和判决的影响。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待证事实需要经过严格的证据规则和程序来确立,包括收集、审查和鉴定等环节。待证事实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其证据的可信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只有经过法庭确认的待证事实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对案件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待证事实的界定和法律效力的准确理解和适用对于公正审判至关重要。
结语: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待证事实的范围和法律效力,包括被告人身份、犯罪行为的存在与实施、行为的动机与目的、实施行为的相关情节等。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严禁刑讯逼供和非法收集证据。待证事实的法律效力取决于证据的可信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只有经过法庭确认的待证事实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对待证事实的准确定义和适用对于公正审判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公诉案件 第一百九十三条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四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三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
(一)律师;
(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被开除公职和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二、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 第四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交书证的申请进行审查时,应当听取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必要时可以要求双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进行辩论。
当事人申请提交的书证不明确、书证对于待证事实的证明无必要、待证事实对于裁判结果无实质性影响、书证未在对方当事人控制之下或者不符合本规定第四十七条情形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当事人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责令对方当事人提交书证;理由不成立的,通知申请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

刑事诉讼法对待证事实的要求包括被告人身份、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被告人是否实施了被指控的行为、被告人的罪过、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被告人的责任和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被告人行为是否构成犯...查看全文

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包括被告身份、犯罪行为是否存在、行为执行者、有无罪及动机、实施行为的情节、责任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及定罪量刑相关事实。...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概述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包括被告身份、犯罪行为存在与否、被告执行行为、有无罪、行为动机、行为时间地点等,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从重、从轻处罚等。...查看全文

什么是刑事诉讼的待证事实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有:1、被告身份;2、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3、被指控的行为是否由被告人执行;4、被告有无罪、行为动机、目的;5、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有哪些

法律分析:1、被告人身份;2、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3、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4、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5、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6、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7...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有哪些?

律师分析: 1、被告人身份;2、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3、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4、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5、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6、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7、被告...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法的待证事实包括被告人身份、是否存在被指控的犯罪行为、被告人是否实施了被指控的行为、被告人有无罪过、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是否构成犯罪等。...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中可作为证据的物品或事实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及采信标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据采信...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定义和作用

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主旨是:对某种法律事实进行确认的案件,由申请人或起诉人提起,一审终审,采用独任制审理,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审结期限短,免交诉讼费用。...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定义和特点

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争议,行政诉讼解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刑事诉讼解决犯罪和刑罚问题。民事诉讼双方可提起诉讼,行政诉讼只能由相对人提起,刑事诉讼由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在主张权利者,行政诉讼由被告负责举证,刑事诉讼公...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审查审理判决案件的依据。公安机关侦查结束认为证据可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刑事责任的移送检察院,检察院认为案件事实清偿证据确实充分的向法院提起公诉。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审查审理判决案件的依据。公安机关侦查结束认为证据可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刑事责任的移送检察院,检察院认为案件事实清偿证据确实充分的向法院提起公诉。...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证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是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审查审理判决案件的依据。公安机关侦查结束认为证据可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刑事责任的移送检察院,检察院认为案件事实清偿证据确实充分的向法院提起公诉。 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中辩护人的定义和范围

刑事诉讼中辩护人的范围及规定: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辩护权外,还可委托律师、人民团体或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监护人、亲友担任。不得由正在被执行刑罚或限制人身自由的人,被开除公职或吊销执业证书的人担任,但监护人和近亲属除外。辩护人...查看全文

军人优待证的定义和作用

军人优待证的主要用途是享受公共服务机构和场所的优先服务,并在医疗机构享有优先挂号等服务,免费进入公园、景区和博物馆,同时优先办理民政服务事项。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可以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并有机会选择光荣院或敬老院等养老机构。...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定义及特点

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的区别:民事诉讼由双方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由行政相对人提起,刑事诉讼由检察院提起公诉;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由主张权利方承担,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刑事诉讼中由公诉人负责举证。...查看全文

上诉与抗诉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和区别

刑事诉讼的上诉和抗诉的主要区别及特点。上诉主体为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及其代理人,抗诉主体为同级人民检察院。上诉不需要理由,抗诉必须认为原裁判有错误。上诉可书面或口头提出,抗诉需提交抗诉书。上诉可向原审或第二审人民法院...查看全文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和职责

辩护人的权利主要包括:接受委托担任辩护人的权利;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和会见通信的权利;调查取证的权利;在审查起诉阶段提出辩护意见的权利;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的权利;经被告人同意提出上诉的权利;对超过法定期限的强制措施有权要求解除...查看全文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托律师、团体推荐的人或监护人、亲友作为辩护人。但被执行刑罚或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被开除公职或吊销执业证书的人也不得担任,除非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中证据的分类及其作用

刑事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以及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