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订合同时,所签订的合同是双方达成得一致合意,是双方真实意思得表示,而且合同需要在双方完全自愿、平等得基础上签订得才具备法律效力,有时可能会出现特殊情况,那么,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有哪些?下面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形
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两个方面:
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受欺诈、胁迫等外部原因导致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表现为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有三种情况?真意保留,指行为人故意隐瞒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大多为开玩笑的行为;虚伪表示,即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行为,指行为人将其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
可撤销合同的范围应限定为意思表示不真实合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所谓“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的认识,致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真实意思相违背,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2、是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按照我国的司法解释,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可撤销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民事行为。
3、是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在受欺诈、受胁迫的情况下所订立的合同,明显违背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一方当事人称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而签订的合同,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用于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三、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有效吗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签订合同有效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缺少这个条件就会使得当事人所签订的该合同一方属于无效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