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员工是否可被辞退?

律师回答
摘要: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公司不得因员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而降低其工资、辞退员工或单方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对于怀孕妇女,用人单位不能因为女职工怀孕而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在遵循《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下,公司不得因员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而降低其工资、辞退员工或单方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一、对怀孕妇女能不能辞退?
原则上用人单位不能因为女职工怀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延续到期哺乳期结束后方可终止合同。在员工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这是国家对特殊员工的特殊保护。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二、怀孕公司辞退赔偿多少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公司不得因员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而降低其工资、辞退员工或单方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对于怀孕妇女,原则上用人单位不能因为女职工怀孕而解除劳动合同。在员工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这是国家对特殊员工的特殊保护。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决议:第四章 劳动管理 第二十条 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
特区企业职工可按照劳动合同规定,向企业提请辞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孕妇是否可以被辞退?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合法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但必须符合以下情形: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4.与其他用人单位同时建立劳动关系且...查看全文

孕妇旷工是否可以辞退

法律分析:孕妇旷工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辞退。除此之外,孕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查看全文

怀孕员工是否可以被辞退?

怀孕职工不可以辞退。《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是违法辞退,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违法辞退怀孕女职工的,用人单位应当...查看全文

孕妇是否可以被公司辞退?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查看全文

孕妇犯错是否可以被辞退?

不可以辞退。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查看全文

孕妇请假是否可以被辞退?

孕妇旷工可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1款第1、2、3项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孕妇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或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查看全文

公司破产是否可以辞退孕妇员工

不能,除非职工在怀孕期间存在法定过错,即《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之情形,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赔偿金:二倍的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查看全文

企业能辞退孕妇吗单位是否可以辞退孕妇

法律分析:女职工在孕期的,除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的,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在...查看全文

怀孕员工是否可以被公司辞退?

《劳动合同法》严格保护怀孕员工,雇主不得因此解雇员工,违法行为需支付经济补偿。怀孕员工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雇主不能剥夺。员工应保持良好心态和身体状况,为胎儿健康成长贡献力量。...查看全文

怀孕入职员工是否可以被辞退?

不合法。女员工在怀孕期间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查看全文

乙肝患者孕妇是否可以被辞退?

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是不有辞退怀孕女职工的,如果辞退怀孕女职工的要进行相应的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查看全文

怀孕的员工是否可以被公司辞退?

不可以。《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公司可不可以辞退怀孕员工 怀孕期间公司不能辞退员工。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查看全文

女员工怀孕能否被辞退

法律分析:处在怀孕期的员工不可以被辞退。不但不能辞退,而且如果合同时间到了,要顺延到怀孕期,还有哺乳期结束。如果被违法辞退了,女性职工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法律依据:_x000D_ 《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孕妇会被辞退吗

法律解析: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但孕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除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查看全文

孕妇能被辞退吗

法律解析: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同时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查看全文

孕妇能被辞退吗?

律师分析: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同时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查看全文

孕妇会被辞退吗?

法律解析: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但孕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除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查看全文

孕妇会被辞退嘛?

律师解答: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但孕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除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查看全文

孕妇能被辞退嘛?

律师解答: 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同时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查看全文

孕妇被辞退赔偿

法律分析:孕妇被辞退赔偿,《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能因女职工在孕期而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辞退孕期女职工的,要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