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间接故意犯罪中止

律师回答
摘要:间接故意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刑法第24条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行为实施未终了时自动放弃犯罪,或在行为实施终了时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是被鼓励的行为,而犯罪中止形态则需要负刑事责任。
间接故意有没有犯罪中止
间接故意犯罪其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三、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
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换言之,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
延伸阅读
结语:间接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而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应当负刑事责任。在法律上,对于间接故意犯罪和犯罪中止的认定和界定非常重要。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间接故意犯罪存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

律师分析: 间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存在停止形态,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只有当危害结果发生时才存在,因此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是否存在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可以是间接故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六条【主...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既遂?

间接故意有犯罪既遂。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其次行为人必须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最后行为人的行为齐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的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1、行为犯。也称举止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规定的某种...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未遂?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从刑法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犯罪未遂的成立应具备三个条件:(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2)没有发生犯罪...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停止形态吗

间接故意犯罪一般存在停止形态。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只有当危害结果发生时才存在,因此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间接故意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法律分析: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因为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当法律程度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则已成立犯罪既遂。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查看全文

是否存在间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态?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区别于直接故意,其主要特征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在明知是犯罪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了危害结果,将按犯罪既遂进行处罚,而不是按未遂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因为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是持一种放任态度,当法律程度上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则已成立犯罪既遂。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本文关联的...查看全文

是否存在间接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严重罪行,轻伤二级初犯会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罚,致人轻伤二级的初犯可以处缓刑。殴打老师并导致轻伤的,会构成故意伤害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罪应判处的刑罚需要根据故...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

本文介绍了旧中国法学家和德国、日本、前苏联刑法学者对间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遂的看法。他们认为,间接故意犯罪在实际上和逻辑上都不可能存在未遂。我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份子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的客观特...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存在犯罪既遂吗

法律分析:间接故意是存在犯罪既遂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的间接故意,虽然主观上没有犯罪的积极行为,但犯罪嫌疑人通过消极的行为方式来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是存在既遂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是否存在故意伤害行为中的间接故意?

故意伤害罪的主旨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并故意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伤害可以通过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的方式实施。间接故意是指使用其他方式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无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行为人都需要承担相应...查看全文

在共同犯罪中是否存在犯罪中止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规定,在共同犯罪中是存在犯罪中止的,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求行为人主观上想要中止犯罪行为;客观上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目的吗

间接故意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所以无犯罪目的。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及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既然已经知道危险结果的发生,则已存在犯罪目的,不管是否放任,只要结果一经发生...查看全文

行为犯是否存在犯罪中止

法律分析:行为犯存在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对于犯罪中止的处罚规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法律依据:《《中...查看全文

危险犯是否存在犯罪中止

危险犯指的是对法律所保护的法益实施了侵害行为,造成危险,只要行为足以造成危险,就属于危险犯,不可能存在犯罪中止的情况。犯罪人应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盗窃罪中是否存在犯罪中止?

盗窃存在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盗窃的过程中自动放弃其行为或者在盗窃结束后自动地防止犯罪...查看全文

犯绑架罪是否存在犯罪中止

法律分析:犯绑架罪存在犯罪中止,只要在绑架行为既遂前主动放弃绑架即可。绑架罪是行为犯,只要完成绑架行为即为犯罪既遂,勒索财物的目的或者其他目的,是量刑从重的情节。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是否存在中止

法律分析:过失犯罪不存在中止。过失犯都是结果犯,发生结果才成立犯罪,所以过失犯不存在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查看全文

是否存在过失犯罪中止

过失犯罪不涉及中止,因为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只有当发生结果时才能被视为犯罪。所以,过失犯罪不存在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在危险驾驶的过程中,如果自动放弃或者因为其它原因导致...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