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的年利率为35.1437%,现行规定下属于高利贷了。相关利率上限的规定:原规定,民间性贷款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以上部分的利率不受法律保护;2020年9月新的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市场利率LPR的四倍(2020年4月至今公布的1年期LPR3.85%,四倍为15.4%,五年期以上LPR4.65%,四倍为18.6%)。具体计算如下:设实际年利率R ,月利率R/12,则有:50000*R/12*(1+R/12)^36/[(1+R/12)^36-1]=2265.87R=RATE(36,-2265.87,50000)*12=35.1437%说明:^36为36次方
第一套房是商业贷款,已经还清,第二套房在异地,公积金贷款的比例和利率是多少?
二套房贷利率应是基准利率的1.1倍。顾名思义,区别于一套房贷利率的标准。为了控制、影响市场房价变化趋势,从而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用户执行不同于首次购买住房的贷款利率。顾名思义,区别于一套房贷利率的标准。为了控制、影响市场房价变化趋势,从而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用户执行不同于首次购买住房的贷款利率。房贷利率,是指用房产在银行办理的贷款,该贷款要按照银行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中国房贷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各个商业银行执行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的区间内自行浮动。中国的房贷利率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动的,形式是利率一直在上涨,所以经常会比较在增加利率之前和增加利率之后的情况。中国房贷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用房产在银行办理的贷款,该贷款要按照银行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这个利率就是房贷利率。
首付20%,银行贷款45万,等额本息还款,房子总价686399元,浮动6%
房贷的计算如下:(一)等额本金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二)等额本息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法律依据:《贷款通则》第三十二条借款人应当按照借款合同规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1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1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借款人应当及时筹备资金,按期还本付息。贷款人对逾期的贷款要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单,做好逾期贷款本息的催收工作。贷款人对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归还的贷款,应当按规定加罚利息;对不能归还或者不能落实还本付息事宜的,应当督促归还或者依法起诉。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应当与贷款人协商。
想问下,贷款买的房子,没有还清贷款,售卖都需要什么费用
大致需要四个步骤:1.贷款人申请;2.贷款银行审查;3.借款人办理抵押房屋的保险;4.贷款银行划款; 需要准备的材料大致有以下内容:1借款人的身份证、户口;2购买住房的合同意向书或其他证明文件;3借款人所在单位出具的借款人家庭稳定经济收人证明;4贷款银行要求的其他证明
民间高利贷,用于赌博,借款25万,每月还息15000元
高利贷作为一种残酷剥夺借贷者私人财产的手段,在中国的旧社会尤为盛行,最为常见的是所谓驴打滚利滚利,即以一月为限过期不还者,利转为本,本利翻转,越滚越大,这是最厉害的复利计算形式。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个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的,即构成高利贷。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凡约定利息超过法定指导利率的,其超过部分无效,债权人对此部分无请求给付的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前款所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我是持有二级残疾证人员,退休费每月4000元,当地民政每月补我100元我还能领护理补助吗?
国家对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员每月发放55元的护理补贴,对低保户中的残疾人每月发放70元的生活补贴,满足两项条件,可享双重补贴:(一)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法律依据:《残疾人保障法全文》 第四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会救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各级人民政府对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必要的辅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换,应当按照规定给予救助。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