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诉讼时效的规定及计算方法

律师回答
摘要:医疗事故人身伤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过了诉讼时效,患者可以和医疗机构协商赔偿问题,也可以向卫生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同时,在医疗事故取证时,患者方应及时收集证据,包括病历资料的封存和复印等,并保证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如果案件将要或已进入诉讼程序,患者应及时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或调查取证。
一、医疗诉讼时效过了怎么办
主张医疗事故人身伤害赔偿的,过了诉讼时效后,患者可以和医疗机构协商赔偿问题,也可以向卫生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二、医疗事故取证注意事项
1、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首先要有收集证据的意识,应向医院要求将病历资料立即封存,最好能对封存过程进行公证或请律师作见证。医疗机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患者合法要求。
2、如因抢救急危患者医务人员需补记病历的,补记期间患者方有权要求在场监督。
3、在复印、封存和启封病历资料及其他证据时,医院、患者双方都应共同在场,如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还应由医疗机构通知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切记复印和封存所有能复印和封存的资料,并由医疗机构加盖证明印记。
4、患者方应及时要求进行相关的检验并充分行使自己选择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的权利。
5、如案件将要或已进入诉讼程序,应及时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或调查取证。因为患者能复印的病历资料是有限的,而医院有些病历资料的撰写不需经患者签字确认,迅速对所有病历资料采取保全措施,可以防止病历资料被篡改。
6、虽然在医疗纠纷中医院负举证责任,但患者也不应消极等待,应尽量收集有利于自己的一切证据。
延伸阅读
结语:医疗事故人身伤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如果过了诉讼时效,患者可以和医疗机构协商赔偿问题,也可以向卫生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同时,在医疗事故取证时,患者应向医院要求将病历资料立即封存,并最好进行公证或请律师作见证。如因抢救急危患者医务人员需补记病历的,补记期间患者方有权要求在场监督。患者应及时要求进行相关的检验并充分行使自己选择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的权利,以防止病历资料被篡改。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九条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三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章 医疗事故的赔偿 第四十八条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医疗诉讼的时效期限和计算方法

医疗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典医疗诉讼时效怎么...查看全文

探讨医疗争议诉讼的时效计算方法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医疗事故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此诉讼时效的计算方式为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查看全文

医疗期工资的计算方法及规定

医疗期劳动者工资计算规定及医疗期规定。医疗期内,企业应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但不低于80%。医疗期根据工作年限和在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不等,不同医疗期按不同时间计算病休时间。...查看全文

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当事人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查看全文

医疗事故怎么计算诉讼时效

法律分析:医疗事故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医疗事故发生后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_x...查看全文

医疗损害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医疗损害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查看全文

医疗纠纷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被告不主张诉讼时效,法院不得适用时效规定;被告主张时效,法院应驳回原告请求。医疗事故诉讼时效根据侵权或合同案由分别为1年和3年,起始时间为知道或应该知道损害或违约时开始计算。...查看全文

如何计算医疗纠纷诉讼时效

法律分析:医疗纠纷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时长为三年。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时效期间经过后,义务人获得相应的抗辩权。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

讨债诉讼的时效及计算方法是什么?

讨债的诉讼时效一般三年,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过了诉讼时效怎么讨债呢 过了诉讼时效的可以争取与债务人达成还款协议。双方当事人在超过诉讼时效后达成还款协议的,视为对此笔债务的重新确认,债务人的还...查看全文

医疗事故罪的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医疗事故罪的诉讼时效根据法定最高刑计算。医疗事故罪的法定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是五年,从犯罪之日起计算。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本文...查看全文

医疗事故罪的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医疗事故罪的诉讼时效根据法定最高刑计算。医疗事故罪的法定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追诉期限是五年,从犯罪之日起计算。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查看全文

怎么计算医疗事故罪的诉讼时效?

医疗事故案件的追诉时效是刑法中的重要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医疗事故罪的追诉时效期限应为5年。在计算追诉时效起点时,应以危害结果实际发生之日为准。为了防止犯罪人逃避追究责任,刑法还规定了逃避侦查或审判以及被害人提出控告的情况下,不受追...查看全文

定金合同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定金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限是三年,起算点有两种情况: 1、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履行期限届满后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2、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的当天开始计算;如果债权人给对方准备时间,则从期限届满后的第二天开...查看全文

医疗赔偿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计算的

法律分析:医疗赔偿的诉讼时效计算方式如下: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一般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民法典医疗事故如何计算诉讼时效

法律分析:医疗事故的诉讼时效从患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遭受医疗事故的时候开始算起,其具体诉讼时效为3年。当事人遇到医疗事故,想通过诉讼维权的,需要尽快收集相关证据,并在3年内完成起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房屋租赁诉讼时效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民法典》规定,房屋租赁诉讼时效为三年,即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限。该时效从权利受损之日或应当知道受损之日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的不受保护,但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查看全文

医疗诉讼时效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分析: 医疗诉讼时效法律规定是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医患关系是建立在合同的基础之上,在医疗合同履行过程中,医方违反注意义务过失导致患者人身伤害的,则发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患方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查看全文

诉讼时效期限的计算方法

诉讼时效的计算和中断方法:民事诉讼时效从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债权人可通过催告通知、起诉、仲裁或还款要求中断时效。刑事诉讼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起计算。...查看全文

离婚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

离婚诉讼时效计算及劳动争议诉讼受案范围。离婚诉讼时效根据不同情况分为三年和一年,从具体事件发生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包括劳动合同纠纷、无书面劳动合同纠纷以及退休后追索社保费等纠纷。...查看全文

卖方与买方违约时的诉讼时效及赔偿计算方法

房屋买卖合同违约金诉讼时效为3年,从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违约金可按合同约定或实际损失主张赔偿。超过或低于损失的30%时,当事人可要求法院适当减少或增加。...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