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如何处理

律师回答
摘要: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处理与财产保全的分类。诉讼中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作出判决之前对当事人财产采取限制措施。诉前财产保全是在紧急情况下,法院在起诉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以保护利害关系人权益。申请保全有错误的情况下,申请人需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一、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如何处理
由于诉讼保全是一种强制性措施,且只要理由成立,不必征得被申请人同意即可实施保全行为。因此,可能对被申请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申请有错误的”的含义应该是:首先,申请人在诉讼中败诉的,因为申请保全和诉讼请求是有连代关系的,前者是由后者引发的,不存在诉讼请求也就没有诉讼保全,如果诉讼请求不合理,必然导致败诉,也就是说其合法权益并没有受到损害,法院自然不会去保护没有受到损害的权益。
二、财产保全的分类有哪些
1、诉讼中财产保全
诉讼中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作出判决之前,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执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民事案件从人民法院受理到作出生效判决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法院判决生效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义务,债权人申请强制执行又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债务人隐匿、转移或者挥霍争议中的财产或者以后用于执行的财产而得不到制止,不仅会激化当事人双方的矛盾,而且可能会使生效的判决不能得到执行。有些争执标的物,如水果、水产品等,容易腐烂变质,必须及时处理,保存价款,以减少当事人的损失。
2、诉前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法院不立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利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法律赋予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有权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诉前财产保全属于应急性的保全措施,目的是保护利害关系人不致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例如,双方当事人签订购销合同,需方按约定给付供方150万元的预付款,事后发现供方有欺诈行为,根本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而且所付货款有被转移的可能,如不及时采取强制保全措施加以控制,必将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由于从债权人起诉到法院受理需要一段时间,法律就有必要赋予利害关系人在情况紧急时,请求法院及时保全可能被转移的财产的权利。
延伸阅读
结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处理原则上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申请有错误的情况包括申请人在诉讼中败诉,因为申请保全和诉讼请求是有连带关系的。此外,财产保全可分为诉讼中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两种。诉讼中财产保全是指在受理案件到判决生效期间,法院对当事人财产采取限制措施;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有权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免受无法弥补的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六章 保理合同 第七百六十四条 保理人向应收账款债务人发出应收账款转让通知的,应当表明保理人身份并附有必要凭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六章 保理合同 第七百六十七条 当事人约定无追索权保理的,保理人应当向应收账款债务人主张应收账款债权,保理人取得超过保理融资款本息和相关费用的部分,无需向应收账款债权人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六章 保理合同 第七百六十三条 应收账款债权人与债务人虚构应收账款作为转让标的,与保理人订立保理合同的,应收账款债务人不得以应收账款不存在为由对抗保理人,但是保理人明知虚构的除外。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一、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如何处理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应由申请方赔偿,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申请财产保全错误,造成对方当事人财产损失的,申请方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败诉不是判断当事人应承担侵权责任的唯一标准。...查看全文

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如何处理

民事诉讼财产保全被申请人损失怎么办 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当事人在行使诉讼保全权利时,也不能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起诉必须有相应依据,其保全金额或财物价值必须与其诉请相适应。否则,因错误保全而给...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财产保全期间损失处理的规定

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处理及财产保全的分类。民事诉讼中,申请保全可能给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若申请有错误,申请人需赔偿被申请人的损失。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中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诉讼中财产保全是法院在受理案件到作出判决之前对当事...查看全文

财产保全期间损失的民法典解读

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处理及财产保全的分类。诉讼保全可能对被申请人造成经济损失,申请有错误的需赔偿被申请人损失。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中和诉前两种,前者是在案件受理到判决生效期间采取的强制措施,后者是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保护利益人权利...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关于财产保全期间损失计算的规定

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应由申请方赔偿,但败诉不是唯一判断侵权责任的标准。侵犯财产权造成的损害应按规定处理,包括返还、赔偿、恢复原状等。在申请财产保全时应结合实际损失进行赔偿。...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失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民法典中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失有哪些民法典对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失有哪些没有规定。财产保全的损失包括财产保全期间造成的价值损失、财产保全期间可以获得孳息损失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查看全文

如何处理因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失?

财产保全的损害责任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申请人承担因保全错误造成的损失责任,法院承担保全错误的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行政机关侵犯财产权的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 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查看全文

财产保全期间损失的认定原则与民法典相关解释

民法典中财产保全期间的损失由申请方赔偿,申请财产保全错误导致对方损失的,申请方应承担赔偿责任。侵害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根据规定处理:返还财产、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并赔偿损坏或灭失,恢复原状或给付赔偿金,拍卖所得价款,赔偿停产停业费用,直...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夫妻间离婚财产如何处理

离婚时,夫妻财产协议处理,如不成,法院会根据情况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的权益应得到保护。...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夫妻间离婚财产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夫妻间离婚财产一般先采取书面协议的方式予以处理,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的,则个人所有的财产不继续分割,共同财产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离婚期间一方转移财产如何处理

离婚期间一方转移财产的处理方式及离婚要分割的财产。 离婚期间一方转移财产可影响夫妻共同财产分割,法院可对其予以罚款、拘留;离婚要分割的财产包括工资、奖金、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等。...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离婚损害赔偿财产损失如何举证

离婚损害赔偿的主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离婚中的无过错方提供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以实际财产损失为限,精神损害赔偿则根据受害人的精神伤害程度、过错方的过错程度、侵权情节等因素来确定。财产损...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二手房买卖损失如何处理

民法典中二手房买卖损失处理方式:根据合同约定或协商处理,无法达成一致可起诉法院;二手房买卖纠纷包括逾期支付房款、逾期交付房屋、逾期办理过户手续、返还定金、中介行为、房屋质量等问题。...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民间借贷起诉后如何申请财产保全

民间借贷纠纷中如何申请财产保全?根据民法典和相关法律规定,申请人应向法院提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材料,明确被保全财产信息。申请书应包括申请人与被保全人的身份、请求事项、保全数额、被保全财产信息等。如果无法提供明确财产信息但提供了具体财...查看全文

民法典如何规定侵权财产的间接损失赔偿?

侵权行为造成的间接损失可以获得赔偿,但需有足够证据证明存在,法院才支持间接赔偿主张。根据《民法典》第1165、1166、1187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权益应承担责任,不论有无过错都应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损害发生后,当事人可协商赔偿...查看全文

2023民法典中离婚损害赔偿财产损失如何举证

《民法典》中离婚损害赔偿应包括物质和精神赔偿,赔偿数额根据对方过错程度和对无过错方造成的损害确定。精神损害赔偿应考虑受害人的伤害程度、过错方的过错程度、侵权情节等因素。...查看全文

《民法典》民间借贷中担保人破产如何处理

民间借贷中,如果担保人破产,担保债权可以申报破产债权。债权人需书面说明债权数额和有无担保,并提供证据,申报的是连带债权。...查看全文

财产保全损失如何主张?

律师分析: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采取诉前财产...查看全文

因财产保全产生的损害如何处理

一、因财产保全产生的损害如何处理      因财产保全造成损失的,如果损失是因申请保全错误造成的,由申请人承担赔偿的责任。如果...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的离婚时财产应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离婚时财产处理方式如下:共同财产首先用来偿还共同债务,剩下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商决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的权益原则进行判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