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较大的突出问题,要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
目前我国面临慢性疾病和传统传染病的双重威胁。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这也是维护健康最经济的手段
从人口变化和新出生人口数量看,今年我国人口将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过去很多机构预测我国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将在2027年以后出现,现在看将比此预测提前五年左右
文 |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宏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要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分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同时,要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其中义务教育公平是每个孩子人生起点的公平,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较大的突出问题,要大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城镇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办好义务教育,必须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等要向中西部农村教师倾斜。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加快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支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以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一是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和服务,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国家连续多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去年达到580元,今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使更多群众异地就医更为便利。目前医保基金大多数地区以市级统筹为主,为增强互助共济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公平,要加快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严厉打击骗保行为。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是降低群众看病负担的有效办法,今年要进一步完善采购规则,扩大品种覆盖面,确保中选产品质量和生产供应。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
二是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目前我国面临慢性疾病和传统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和疾病谱变化,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全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亿,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80万,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抑郁症患者9000多万人,儿童肥胖、近视问题也非常突出。除新冠肺炎疫情外,每年报告的其他各类法定传染病在1000万例左右,特别是肺结核等一些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又出现反弹。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这也是维护健康最经济的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就可以减少治疗支出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对心脑血管病、癌症、抑郁症等慢性病,强化早期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对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突出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强化患者管理和救治保障。
还需要关注的是,我国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他们面临着诊断难、治疗药物缺乏和价格昂贵等问题。要加强罕见病研究和用药保障,提高罕见病综合诊疗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促进医防协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养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优势,特别是我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再次彰显中医药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振兴发展支持力度,完善和强化相关政策措施,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四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要坚持公益性主导,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办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保障正常运转。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改善工作条件和执业环境,增强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促进产品、技术和服务创新与群众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要继续按照已有部署抓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失业、工伤、优抚等制度建设,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统一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参保缴费办法,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基本养老金是群众老年生活的重要收入来源,今年要出台两项新的政策措施。
一是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调整人员范围上,坚持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同步调整,调整对象为去年12月31日前已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在调整方式上,坚持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等成熟办法,同时合理分配个人参保缴费所占的权重,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二是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始试点,2021年底参保人数超过亿人,其中近亿人领取待遇。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初期为每人每月55元,后来经过三次调整,2020年提高到93元。地方在此基础上又有适当提高,再加上个人账户部分,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月人均179元。今年国家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予以适当提高,同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合理调整,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上调力度,逐步缩小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距。要进一步完善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政策,激励更多居民参保,实现居民多缴费多领待遇、基金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生育率快速下滑,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亿人,占全国人口的预计明后年这个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跌至‰,比上年末仅增加48万人。从人口变化和新出生人口数量看,今年我国人口将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过去很多机构预测我国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将在2027年以后出现,现在看将比此预测提前五年左右。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一是加快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近些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体上当期略有结余,2021年底基金累计结存约万亿元,但地区之间基金收支不平衡问题突出。为增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整体保障能力和可持续性,在2020年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基础上,2021年12月建立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统一全国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计发基数、待遇调整等政策,并自今年1月正式启动实施。在目前我国构建起的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总体滞后。要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提高企业(职业)年金覆盖率的同时,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探索推进商业养老保险。
二是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三是加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人口增长与生育政策、生育成本、生育观念、人口年龄结构、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党中央已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要出台针对性强、力度大的具体举措。今年要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减轻家庭照护负担。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十四五”时期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个增加到个。今后要在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方面,继续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
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做好房地产调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大住房公积金对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通过以奖代补,继续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