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信诈骗案频发,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惕

律师回答
摘要:微信被骗金额超过3000元警方会立案处理,低于3000元警方不立案但会记录,建议报案并提供证据,当受害人数和涉及金额达到一定数额时警方会立案调查。诈骗罪立案标准与盗窃罪相同,根据《刑法》和相关规定,诈骗金额不同会有不同的刑罚。因此,在微信转账时要确认收款方身份,拒绝陌生人索要钱财,并及时举报给相关部门。
一、微信被诈骗达多少金额警方立案?
微信被骗金额超过3000元,进行报警,警方会立案予以处理,挽回被骗的损失;被骗金额低于3000元,进行报案,警方是不会立案的;但是建议报警,警方会予以记录,如果报警的人多了,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会立案处理。
(一)若个人被骗金额超过3000元及以上,建议立即打110报警或到附近派局所报案。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一般个人被骗金额超过3000元及以上,报警才给予立案。
(二)若个人被骗金额低于3000元,如被骗几十、几百元的报警,警方不予立案。则按盗窃处理,做相应报案记录。
但是建议去派出所报案,并提供有效证据。当受害人数、涉及金额累计达到一定数额时,警方也将会立案调查。
二、微信诈骗立案标准
诈骗罪是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所规定的罪名,一般诈骗罪立案标准与盗窃罪相同,经济诈骗罪如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票据诈骗等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综述,朋友们进行微信转账时一定要确认收款方是不是你认识的人,一定不要贪小便宜被骗子的花言巧语骗了,如果遇见陌生人通过推销或其他方式叫你给钱的或者索要你微信账号的一定要拒绝,并且截图聊天向有关部门举报。
延伸阅读
结语:警方对微信被诈骗案件的立案标准是被骗金额超过3000元。对于被骗金额低于3000元的情况,警方不会立案,但建议报警并提供有效证据。当受害人数和涉及金额累计达到一定数额时,警方也会立案调查。诈骗罪的刑事处罚根据金额的大小而定,数额较大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因此,在进行微信转账时,务必要确认收款方身份,避免被骗。对于陌生人的索要钱财或微信账号的行为,应坚决拒绝,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十二条 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实施前款行为,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二十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资金一百万元以上逾期未还的,或者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上述方式恶意透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八条 恶意透支,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警方呼吁市民警惕

涉毒者被抓后将受到终身动态管控,包括全国联网的身份登记和身份证信息报警检查。然而,如果连续三年没有复吸,可以获得取消动态管控的证明,从而减少对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查看全文

警惕微信诈骗,了解法律风险

微信诈骗3000元以上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被害人包括个人和单位,如骗取社会保险金等。发现被骗,建议立即报警,提供书面报案材料。...查看全文

警惕微信购物中的诈骗手段

微信购物被骗的处理方法以及微信购物的风险。如果被骗,可以尝试向微信支付客服或微信官网客服举报对方账号,也可以拨打110报警并寻求警察的帮助。还可以向电视媒体求助并寻求法律帮助热线节目的帮助。如果构成犯罪,可以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此...查看全文

微信诈骗5000元不立案?警惕诈骗陷阱,及时报警求助

微信被骗5000立案,诈骗者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将受到相应处罚,数额较大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查看全文

警惕各种诈骗手段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骗取较大数额保险金,侵犯国家保险制度和保险人财产所有权的刑事行为。犯罪主体为个人和单位,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构成要件包括违反保险法规、故意行为和非法占有保险金的目的。过失...查看全文

警惕新型诈骗手法!

这段内容介绍了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和主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具有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且行为人需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罪不适用于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情况,而应受...查看全文

警惕冒充公安民警的骗局

招摇撞骗犯罪,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定义包括:多次招摇撞骗,非法利益巨大;导致被骗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或对社会产生恶劣政治影响;以及公安人员参与招摇撞骗。...查看全文

警惕!医保诈骗短信又来了

近期不断有群众跟医保君反映      收到这样的短信      点开短信内链...查看全文

警惕诈骗!300元损失可报警挽回

被骗300块的受害人可报警,警方帮追回财物,但不会立刑事案。对诈骗者,可拘留5-10日并罚款500元以下,情节重者拘留10-15日并罚款1000元以下。...查看全文

警惕网络打牌诈骗,报警有用吗?

网上打牌怀疑诈骗可以报警,及时报案有助于追回被骗财物;被诈骗后应保存证据、写下经过、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移交材料;警方只对金额达到2000元及以上的诈骗案件立案。...查看全文

警惕合同诈骗,保护权益

合同欺诈是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可采取补救措施:1.协商变更解除合同;2.不予履行;3.中止履行;4.请求确认合同无效;5.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6.向司法机关报案。...查看全文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的警钟

个人和企业信息安全面临多种风险,包括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骚扰、账号密码被窃取、恐吓威胁、身份冒用和企业数据泄露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个人财产安全和企业运营。信息泄露已成为黑客入侵攻击的关键环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查看全文

警惕这些常见骗局!

街头诈骗手段:假冒身份、流窜作案;借贷骗钱、以次充好;骗取信任、利用网络。涉及金额:3000元至1万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分别构成“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查看全文

警惕!新型骗局出现

谨防!医保诈骗又出新花样      合肥市医保局提醒:      这些情况,千万别信!...查看全文

购房警惕五大骗局

买房当心多发骗局随着市场出现企稳回暖迹象,发生在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违法犯罪也呈多发态势。目前,存在五类骗局:一,以代购内部廉价房为诱饵吸引购房者。犯罪嫌疑人利用一些群众急于购房又想省钱的心理,冒充国家公职人员...查看全文

重要通知|警惕“12333”电话诈骗!

防诈丨通知近段时间,有市民反应收到来电显示为12333或XXXX12333的电话或短信,冒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诈骗。现提醒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谨防受骗上当。此类诈骗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假冒“...查看全文

警惕信息泄露,及时报警处理

个人信息泄露后应及时报警,公安机关会根据情况判定是否立案。造成不利后果且有确凿证据的会立案,大面积泄露也会立案。律师提醒及时应对,更换账号、改密码、冻结银行账户,并及时报案以避免更大损失。根据《居民身份证法》,泄露居民身份证信息构...查看全文

警惕第三方不知情

本文讲述了债权人将债务转移给第三方时需要通知债务人的概念,以及债权转让的相关规定。债权转让是指合同债权人将其全部或部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但需要经过债务人的同意。债权转让可以确保债务人之利息不受债权转让的影响,但未通知债务人的...查看全文

警惕网络诈骗,前往公安机关报案

被骗后可向公安机关报案,保存证据并记录经过,也可向派出所报案。根据《刑事诉讼法》,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犯罪事实或嫌疑人,有权举报或报案,被害人对侵犯权利的犯罪也可报案或控告。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都应接受报案、控告和举报,移送主管机...查看全文

借条诈骗:警惕这种新型诈骗手段

被骗写借条不属于诈骗,仅为经济纠纷。借条有效需满足:行为人具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法规定、有出借行为。借条可转让,需通知债务人生效。转让约定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钱还完借条未追回,可通过其他证据证明还款行为,如...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