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仲裁而非诉讼?

律师回答
摘要:当事人就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或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且没有复议前置程序时,可以直接起诉,不经过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仲裁适用于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但不适用于上述情况。双方需自愿达成仲裁协议,否则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如果达成仲裁协议且有效,一方起诉时法院将不予受理。
下列情况下可以直接起诉不经过仲裁:当事人之间就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而产生纠纷的;当事人之间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当事人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且没有复议前置程序的。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条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
延伸阅读
仲裁与诉讼: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
仲裁与诉讼是两种常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仲裁通常更加迅速和高效,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其次,仲裁可以保护双方的商业关系,避免公开审判的负面影响。此外,仲裁的裁决通常具有强制执行力,可以更容易地实施。然而,诉讼提供了更加正式和公正的法律程序,可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在选择仲裁或诉讼时,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争议的复杂程度以及双方的意愿。最终,选择适合的纠纷解决方式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结语:通过仲裁解决合同纠纷和财产权益纠纷是一种迅速高效的方式,但对于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行政争议,仲裁不适用。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案件性质、争议复杂程度和双方意愿。仲裁可保护商业关系,避免公开审判的负面影响,并具有强制执行力。诉讼提供正式公正的法律程序,确保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选择适合的方式有助于实现公正高效的解决方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二章 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第十条 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仲裁委员会由前款规定的市的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统一组建。
设立仲裁委员会,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行政部门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九条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法律分析:以下情形下选择诉讼离婚:_x000D_ 1、双方不能就离婚事项协商达成一致;_x000D_ 2、婚姻一方当事人死亡、失踪、下落不明;_x000D_ 3、一方当事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查看全文

仲裁后什么情况下可以诉讼

法律分析:一、仲裁后什么情况下可以诉讼仲裁后可以提起诉讼分劳动仲裁和普通仲裁。如果是劳动仲裁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是其他纠纷的仲裁裁决,不能提起诉讼,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后是否可以起...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离婚?

离婚可通过协议或诉讼两种方式进行。协议离婚需要双方一致同意,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诉讼离婚需要夫妻感情破裂,并经过调解无效后,可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可准予离婚。此外...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缓刑?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的刑罚制度,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需遵守规定、服从监督。考验期满且未违规者不再执行原判刑罚,但违反规定、犯新罪或漏罪者将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因此,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并非“处罚几乎没用”或“形同...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法律分析:可以选择诉讼离婚的情形为:_x000D_ 1、一方当事人想要离婚,另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离婚的;_x000D_ 2、双方当事人对于离婚后的财产处理以及孩子抚养权问题等具有争议无法协商一致的;_x000D_ 3、一方当...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法律分析:可以选择诉讼离婚的情形为:1、一方当事人想要离婚,另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离婚的;2、双方当事人对于离婚后的财产处理以及孩子抚养权问题等具有争议无法协商一致的;3、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另一方当事人想要解除婚姻关系的等。...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法律解析: 可以选择诉讼离婚的情形为:1、一方当事人想要离婚,另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离婚的;2、双方当事人对于离婚后的财产处理以及孩子抚养权问题等具有争议无法协商一致的;3、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另一方当事人想要解除婚姻关系的等。 【...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律师分析: 可以选择诉讼离婚的情形为:1、一方当事人想要离婚,另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离婚的;2、双方当事人对于离婚后的财产处理以及孩子抚养权问题等具有争议无法协商一致的;3、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另一方当事人想要解除婚姻关系的等。 【...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

可以选择诉讼离婚的情形为:1、一方当事人想要离婚,另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离婚的;2、双方当事人对于离婚后的财产处理以及孩子抚养权问题等具有争议无法协商一致的;3、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另一方当事人想要解除婚姻关系的等。...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只能选择诉讼离婚

法律分析:以下情况下只能选择诉讼离婚:_x000D_ 1、双方不能就离婚事项协商达成一致;_x000D_ 2、婚姻一方当事人死亡、失踪、下落不明;_x000D_ 3、一方当事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查看全文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非父母姓氏?

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的情况如下: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呢

法律解析: 可以选择以诉讼方式离婚的情形有:1、离婚只是单方意愿,对方根本不同意离婚的。2、双方对离婚无异议,但对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承担、子女的抚养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3、一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另一方想要...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呢?

律师分析: 可以选择以诉讼方式离婚的情形有:1、离婚只是单方意愿,对方根本不同意离婚的。2、双方对离婚无异议,但对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承担、子女的抚养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3、一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另一方想要...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呢

可以选择以诉讼方式离婚的情形有:1、离婚只是单方意愿,对方根本不同意离婚的。2、双方对离婚无异议,但对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承担、子女的抚养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3、一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另一方想要离婚的。4、...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呢

法律解析: 可以选择以诉讼方式离婚的情形有:1、离婚只是单方意愿,对方根本不同意离婚的。2、双方对离婚无异议,但对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承担、子女的抚养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3、一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另一方想要...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可以选择诉讼离婚呢

法律分析:可以选择以诉讼方式离婚的情形有:1、离婚只是单方意愿,对方根本不同意离婚的。2、双方对离婚无异议,但对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承担、子女的抚养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3、一方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另一...查看全文

仲裁与诉讼的选择

劳动纠纷需先通过仲裁,不服仲裁裁决可提起诉讼。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纠纷,若协商不成可申请调解,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可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满意,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需提供相关证据,用人单位未提供应承担不利...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先行拘留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⑴正在预备犯罪、实施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⑵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⑶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查看全文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先行拘留

法律分析:以下情况下可以选择先行拘留:_x000D_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_x000D_ 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_x000D_ 3、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_x0...查看全文

什么情形下选择诉讼离婚

法律分析:在一方不愿意协议离婚的情况下,那就只能诉讼离婚,但提起离婚诉讼也不代表一定能离,只有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并经调解无效的,法院才会判决准予离婚。因此诉讼离婚需要准备好证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