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期盼!作为普通老百姓,交通、教育、商业等这些和民生相关的城建利好的出现就是新年对生活最好的期望。
近日,特地为大家盘点了 2024年扬州各类城建利好!
此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提及2024年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也为大家划了一波重点!
1、土地方面:盘活存量用地1万亩以上,启动老商校和三和四美地块建设;
2、城市更新方面:征迁房屋25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30万平方米、棚户区 (危旧房) 6000套 (户)、城中村15个;
3、教育方面:启动新改扩建幼儿园4所、中小学11所,推进西区新建初中校;推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迁址转设、江苏戏剧学院落户;
4、交通方面:加快实施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仪禄高速一期、扬泰机场二期,推进多条快速路建设;
5、医疗方面:启动建设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启动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区;
6、文旅方面:加快建设华侨城二期、光线电影世界,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运河三湾景区创建5A级景区;
_欢迎扫码进群了解更多新鲜资讯_
40个利好砸来!2024扬州开挂!
今天,扬州房圈特地为大家盘点了扬州各类城建利好!
惊喜的发现, 多个重点项目即将完工,惠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 此外, 还有众多优质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快来一起看看有没有你家门口的吧!
拆迁、建学校、建医院、建道路年扬州要干这些大事!
2024年1月5日上午, 扬州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24年的成绩,也确定了2024年的发展计划!
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扬州收获满满:
2024年,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高邮、仪征首超千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上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项目建设:
1新招引重大产业项目 446个;
2100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 均创历史新高;
317个列省、466个市级重大项目 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工业投资增长25%;
4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仪禄高速一期、扬泰机场二期等 启动开工。
消费潜能:
1发放消费券 超亿元;
2瘦西湖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 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 增长18%、10%。
2、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创新动能:
1制定实施 “科技创新10条”;
2 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北京机电研究所扬州创新中心;
3出台“人才新政15条”, 建成投用人才公寓3843套 (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29人。
改革步伐:
1制定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号文件和“1+1+N”助企困政策;
2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170亿元;
3 工程建设项目平均审批时长压缩51%、53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4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平均办理时限压缩70%。
3、城乡面貌稳步改善
城市空间布局:
1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万亩;
2累计盘活开发园区存量土地万亩;
3 京沪高速扩容改造、龙潭过江通道、345国道等工程有序推进。
城市功能品质:
1制定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系列方案;
2 皮市街、广陵路、小秦淮河、仁丰里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
3 征迁房屋245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89万平方米、棚户区 (危旧房) 8822套 (户) 、“城中村”15个;
4新建供水管网50公里,新改扩建城镇污水管网129公里、城市燃气管道274公里;
5建成投运 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市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二期;
6 新增机动车停车位4000个。
乡村振兴:
1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农村生态河道61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农桥25座,改善农民住房4700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
2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绿美村庄43个;
4、生态环境稳定趋好
1 运河三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
2 北湖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7个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
3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4扬州市作为全国唯一城市代表,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5、文化实力更加彰显
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1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升格为“国家级”并成功举办;
2广泛评选推广 “运河十二景"启动,启动古运河综合整治示范段工程, 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明城市建设:
实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十大工程,清理城市“六乱”万处,新增生活垃圾“四分类”达标小区228个。
文体事业:
1深化“书香城市”建设,国内首部城市书房条例正式施行, 新开放城市书房5个;
2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民生福祉持续推进
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1城镇新增就业约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村级非经营性债务全面清零;
3城乡居民低保标准 提高至770元;
4 基本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
公共服务:
1建成市 妇女儿童医院一期主体工程、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2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家,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4家,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3 新改扩建幼儿园12所、中小学11所;
4新建颐养社区41个、街道养老综合体8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个,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2024年主要任务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左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上
3全社会研发投入↑12%以上
4规上工业增加值↑以上
5服务业增加值↑6%以上
6固定资产投资↑8%以上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上
8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正增长
9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
10生态环保指标完成省定目标
1、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
1 减税降费100亿元以上;
2新登记市场主体10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800家、上市挂牌企业5家;
3贷款余额突破9000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15%;
4新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数增长10%以上;力争百亿级项目实现更大突破;
5全年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超80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
6举办淮扬菜美食节、早茶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培育美食之都示范街区3个、示范店15家;
7推动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争创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家;
8 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家会议等活动。
2、持续深化产业科创名城建设
1加快 中航系“两院一中心”、国汽轻量化研究院、国网双创科技园等平台建设;
2推动 中国(扬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省药监局审评核查扬州分中心落地投运;
3 积极支持扬州大学“双一流”创建,推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迁址转设、江苏戏剧学院落户;
4启动 新改扩建幼儿园4所、中小学11所,推进西区新建初中校,支持扬州中学等重点高中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5遴选市“英才培育计划”150人、市级“名师工作室”30个,新增科技领军人才200人、高技能人才5000人、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人;
6 新增人才公寓4000套(间),办好“绿扬金凤”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打响“追梦来扬·州到爱才”人才品牌。
3、更大力度深化改革优化环境
1加快组建绿色产业发展、科创、城市更新三支百亿级母基金;
2推广“标准地+定制地+双信地”模式, 盘活存量用地1万亩以上。
4、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1建成 京沪高速扩容改造工程、345国道市经开区段;
2加快实施 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仪禄高速一期、扬泰机场二期,开工建设 扬州东站北东联络线、宁盐高速;
3推进 开发路东延、江平东路东延、运河路北延涉铁段、扬子津路西延二期、二里桥路跨京杭运河大桥等建设;
4启动 润扬南路快速化改造、邗江路北延、江都路提升改造等工程,打通断头路、瓶颈路22条;
5治理交通堵点9处,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5条, 新增机动车停车位4000个,新建公共领域充电桩200个;
6 征迁房屋25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30万平方米、棚户区 (危旧房) 6000套 (户)城中村15个;
7提升 四望亭路、泰州路等64条路段市容环境;
8整治飞线充电小区100个。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建设 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绿美村庄25个,改善农民住房6000户;
2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农桥30座;
6、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布局氢能产业,新建加氢站1座, 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运营线路2条;
2推广新能源车1万辆, 新增绿色建筑8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国家级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3新增造林900亩、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修复湿地1000亩;
4加快实施“国家山水工程”项目, 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二期、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3个。
7、持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1深化“运河十二景”建设,积极实施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明清古城保护暨文旅示范区等项目;
2加快建设 华侨城二期、光线电影世界,推动 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运河三湾景区创建5A级景区;
3游客接待数、旅游业总收入均增长10%以上;
4加快打造 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推进 486非遗集聚区等重要节点改造提升;
5有序实施 东关、南河下、仁丰里、湾子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6启动 小秦淮河保护更新二期、老商校和三和四美地块建设;
7推动“扬州游”“扬州工"“扬州宴”“扬州居深度融合;
8 办好鉴真半程马拉松赛、市第十四届运动会。
8、擦亮共同富裕幸福底色
1新建颐养社区30个、家庭养老床位4000张、开展适老化改造2100户;
2新增省级普惠托育机构6家、市级儿童友好示范社区18个;
3 启动建设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镇级全覆盖;
4 启动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区、应急救援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改扩建等工程;
5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家。
9、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持续稳定房地产市场
10、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