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的法律认定原则

律师回答
摘要:挪用公款罪数额的认定标准:挪用公款3万元以上为“数额较大”,3百万元以上为“数额巨大”,1百元以上或挪用特定款物或拒不退还数额达到50-100万元为“情节严重”。
挪用公款罪数额的认定:
1、挪用公款3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
2、挪用公款3百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巨大”;
3、挪用公款1百元以上,或挪用特定款物或拒不退还数额达到50-100万元的,认定为“情节严重”。
延伸阅读
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与法律制度
挪用公款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挪为己用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制度,挪用公款属于犯罪行为,涉及刑事责任。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对挪用公款的主体、数额、情节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认定原则,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同时,我国法律制度也设立了一系列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的措施,包括加强财务监管、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以保护公共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通过依法追究责任,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结语:挪用公款罪数额的认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数额较大为3万元以上,数额巨大为3百万元以上,情节严重为1百元以上或挪用特定款物或拒不退还数额达到50-100万元。挪用公款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行为,涉及刑事责任。我国法律制度对挪用公款的主体、数额和情节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通过加强财务监管、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措施,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保护公共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三)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四)其他严重的情节。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挪用公款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及量刑原则

《刑法》第384条第1款规定了挪用公款罪的量刑幅度及处罚方法,犯罪者可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者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行的定罪与处罚原则

挪用公款行为定罪处罚:根据最高法院解释,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则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巨额不退还者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案件,包括个人使用或供他人使用。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构成罪,...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罪的认定方法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素:首先,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其次,主观方面要求是出于直接故意;进一步,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最后,客观方面需要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用个人使用,或者进行非法...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既遂的判刑原则

挪用公款罪的刑罚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包括个人使用、非法活动、营利活动、未还等情况,最高可处五年有期徒刑或拘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未还超过三个月,也构成挪用公...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刑罚及其判定原则

挪用公款判刑标准及归还义务:挪用公款个人使用起点为5,000元至1万元,个人营利或未归还超过3个月起点为1至3万元。挪用公款未达标准一般不构成犯罪。挪用公款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不免除民事责任。被判刑后仍需归还挪用公款。若...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

律师分析: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本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范围;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行为,挪用公款行为是否属于依法从事公务过程中实施的;考察挪用公款...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

法律解析: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本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范围;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行为,挪用公款行为是否属于依法从事公务过程中实施的;考察挪用公款...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与特定款物挪用的法律界限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在犯罪主体、犯罪目的、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对象以及刑罚等方面存在差异。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或进行非法活动,而挪用特定款物罪是单位将救灾、扶贫等特定款物挪作他用。刑罚上,挪用...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法律定义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还包括国家机关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查看全文

探究挪用公款的认定方法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标准:行为人需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和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行为需在从事公务过程中实施;行为需具备三性;挪用款项需属于公款范围;对营利型、未退还型行为,挪用数额需较大;非法活动型无数额时间限制;挪用人与使用人一致或不一致均可...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逃逸的认定方法

挪用公款后潜逃者将被按照贪污罪定罪处罚,因其行为暗示其具有非法占有共有财产的目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者将面临贪污罪的定罪处罚。...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潜逃的认定方法

司法实践中认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需注意三点:潜逃与携带相辅相成,公款包括现金、证券、金银首饰等,携带需理解为实际控制公款,不仅指随身携带。...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标准及法律依据

对挪用公款罪的认定应分三种情况:一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但如在案发前全部归还本金可从轻处罚;二是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不受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但如在案发前部分或全部归还本息可从轻处...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的法律区别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客体上存在差异。前者指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资金挪为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而后者指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查看全文

挪用特定款物罪与挪用公款的法律区别

挪用公款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客体上存在差异。前者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资金挪用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且未还;后者是指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严重行为。...查看全文

法律责任的认定原则

车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根据不同情况判断。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或重伤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重大交通事故包括一人死亡或三人以上重伤,以及三人以上死亡的情况。若肇事者逃逸导致被害人未及时救助而死亡,犯罪情节...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认定的规定?

律师解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挪用用...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规定?

律师解答: 1、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所有的资金;2、国家机关、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资金;3、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资金;4、犯罪主体确定的非国有公司、企业、...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认定规定?

法律解析: 1、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等所有的资金;2、国家机关、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资金;3、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的特定资金;4、犯罪主体确定的非国有公司、企业、...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取保的法律规定

挪用公款的取保办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申请人需向相关机关提起申请,缴纳保证金后被移送派出所执行。若期间无违规行为,取保候审结束时保证金将退还。...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