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尊重人格尊严,确保合法权益。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不得隐匿、毁弃,除非追查犯罪或监护人代开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设立专门机构,保护被害人名誉。媒体不得披露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第五十五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第五十六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应当保护被害人的名誉。
第五十八条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延伸阅读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责任与救济措施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责任与救济措施是指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法律对相关主体的责任和相应的救济措施进行规定和保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享有与成年人同等的保护。对于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相关主体将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法律也规定了一系列的救济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公开道歉、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通过这些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的规定,可以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结语: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是法律的要求,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披露其个人信息。对于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除追查犯罪需要、父母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开拆、查阅。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时,应照顾其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人格尊严,保障合法权益,并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时,应通知监护人到场。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应保护被害人的名誉。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报道不得披露其个人信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肖像权 第一千零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有明确约定,肖像权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因解除合同造成对方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肖像权人的事由外,应当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法律解析: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法律解析: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一、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查看全文

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查看、披露或毁弃其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等个人信息,除非追查犯罪或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依法检查,或由父母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章

一、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章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法规概览

《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规定了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根据该法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私自查看或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包括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和手机短信等。...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法律规定与实践探索

《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根据第39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查看、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包括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和手机短信等。...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如何保护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方式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学校应该保障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学校、社区、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应当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如何保护

法律解析: 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如何保护?

律师分析: 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保护个人隐私权

本案构成侵害隐私权。隐私权保护的是公民个人的生活安宁和平静,而名誉权则强调对公民的社会评价。侵犯隐私权会给被害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包括调查个人情报、干涉私人活动、侵入私人领域、擅自公布他人隐私以及非法利用他人...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实践

未成年隐私侵犯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罪,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重罚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窃取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同样受罚。...查看全文

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法律规定的演变

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公开个人信息、非法搜查、监视、窥探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财产状况、私拆信件、调查他人社会关系、干扰夫妻性生活、公开婚外性生活、泄露个人材料和收集个人私人情况。...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怎么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

律师分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查看全文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怎么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

法律解析: 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查看全文

未成年如何保护隐私权

法律分析:未成年保护隐私权:未成年对于个人信息本身要严格保密不能随意提供给第三人,遇到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要及时寻求父母、教师、警察等人的帮忙。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查看全文

未成年如何保护隐私权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管好自己的信件、曰记等包含有个人秘密的物品,平时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秘密,以防止他人将这些秘密泄露出去。 2、平时多与父母沟通,使父母通过交流的方式充分了解自己。 3、 如果发现父母窥探自己的秘密...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保护女生隐私权

侵犯个人隐私是违法行为,不论男女都应受到保护。处罚程度取决于具体情节,是否构成犯罪需综合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可侵犯,禁止任何形式的侮辱、诽谤和陷害。...查看全文

保护隐私权法规规定?

律师解答: 保护隐私权法律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