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刑法关于犯罪中止刑罚的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要求自动性和有效性。对于未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1.时间条件: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实行阶段。犯罪行为一旦完成,也就是犯罪既遂后就不能再成立犯罪中止。
2.主观条件:中止的自动性。“能”达目的而“不欲”。如果在犯罪过程中遭遇客观障碍,明显地告一段落归于未遂的,一般认定是未遂,不成立犯罪中止。虽然存在客观障碍,但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而自愿中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行为人认识到了客观障碍,但同时认为该客观障碍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而是由于其他原因主动放弃犯罪的,也应认定为是成立犯罪中止。
3.客观条件:犯罪分子的中止行为必须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产生,如果犯罪分子主观上想要停止犯罪,但客观上其预备或实行的行为已经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就不能成立中止,而是既遂。
对中止犯的处罚是:(一)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二)对已经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延伸阅读
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及适用条件
犯罪中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法院可以暂停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追诉或判决执行。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犯罪中止的适用条件包括:1.犯罪行为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2.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愿认罪,表示悔罪并愿意赔偿损失;3.没有前科或只有轻微前科;4.没有再犯危险性;5.被害人或社会对中止刑事追诉或判决执行没有异议。犯罪中止的目的是促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改过自新,积极回归社会。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综合考虑上述条件,决定是否适用犯罪中止,并视情况可以采取监督、教育、社区服务等方式进行帮助和引导。
结语: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中止的条件包括时间、主观和客观条件。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减轻处罚。犯罪中止的目的是促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条件,决定是否适用犯罪中止,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这段内容介绍了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以及犯罪中止的分类和处罚原则。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犯罪未遂的特征和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以及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

中止犯可免除或减轻处罚,未成年、仅从犯、防避胁、轻且首、种且铲、未唆精、聋又哑、外已罚等情节也可从轻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第23、24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若未造成损害则免除处罚,若造成损害则减...查看全文

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

犯罪中止的原则和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中止行为需具备彻底中止犯罪意图和实施中止犯罪行为。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且有效地停止犯罪或避免危害结果。对未造成损害者免除处罚,对造成损害者减轻...查看全文

刑法中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具备自动性和有效性。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刑罚与相关法律规定

犯罪中止会受到减轻或免除处罚,而犯罪未遂则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未得逞。两者的区别在于发生时间、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行为结果以及刑事责任。根据我...查看全文

关于猥亵罪刑罚的最新规定

强制猥亵、侮辱罪判刑如下: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侮辱妇女,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聚众或在公共场所当众犯罪或有其他恶劣情节,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从重处罚。...查看全文

刑法如何规定犯罪中止的刑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具有时间、主观和客观条件。时间条件是指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不能在犯罪既遂后。主观条件是指中止必须是自动的,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认识到客观障...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刑罚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是: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可以根据情节轻微而不判刑,但需考虑是否造成其他损失。个人主观意愿难以准确证明,但能证明的话可以减少处罚程度。...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贿赂罪的刑罚规定

本文介绍了中国刑法中的贿赂罪,包括其客体、构成要件、刑罚以及自首减轻处罚等规定。贿赂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不包括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和单位。该罪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罚款。若被告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贿赂行为,则可以减轻处罚或...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帮信罪的刑罚规定

根据《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如果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罚金。如果单位犯此罪,单位将被判处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根据第一款的...查看全文

关于刑罚减轻的最新规定

犯罪分子持有受害人的谅解书可减刑30%以下。共同犯罪需按地位和作用确定退赃责任,根据退赃数额与应负责任比例确定调节基准刑的比例。退赃、退赔需综合考虑犯罪性质、弥补程度、数额和主动程度等确定从宽比例。...查看全文

新刑法中关于行政枉法裁判罪刑罚的规定

新刑法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和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且情节严重者,应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情节特别严重,则应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规定旨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防止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查看全文

新刑法中关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根据情节轻重将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将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标准包括向严重犯罪分子或团伙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多次报信或因报信导致严重后果等。...查看全文

最高法关于刀杀人刑罚的最新规定

用刀杀人涉嫌犯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重伤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可判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关于投敌叛变罪刑罚的最新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投敌叛变罪的构成要件、行为特征和量刑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投敌叛变罪指的是公民投敌或投靠敌对阵营,或被敌方控制后投降于敌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该罪行为人故意实施,不存在过失行为。根据情节轻重,量刑分为一般情...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期间的刑罚规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根据《刑法》第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分为两种情况:没有造成损害的和造成损害的。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查看全文

醉驾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醉酒驾车案件中,犯罪中止将减轻处罚。犯罪未遂发生在实施阶段,犯罪中止发生在预备或实施阶段。中止是主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盗窃后主动归还不能算作犯罪中止,但可作为悔罪情节在量刑时考虑。...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关于罚金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罚金的判处规定,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确定具体的罚金数额。被执行人可以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性或者分期性缴纳罚金。期满不缴纳的被执行人,会进行强制缴纳。不能缴纳全部罚金的被执行人,如果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并查出被执...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犯罪所得量刑的规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量刑标准:隐瞒犯罪所得价值达十万元以上,或者隐瞒十次以上且达五万元以上,或者隐瞒价值达五万元以上的特定犯罪所得。若导致上游犯罪无法查处且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妨害司法机关追究上游犯罪,则应判处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查看全文

新刑法中关于虚假破产罪既遂的刑罚规定

《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二规定,公司、企业通过虚假破产行为损害债权人或他人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将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