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这段内容介绍了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以及犯罪中止的分类和处罚原则。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犯罪未遂的特征和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以及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这意味着,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可以自行决定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成功放弃了犯罪或者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那么他/她没有完成犯罪,因此属于犯罪中止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关于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各国有无罪说、不罚说和折中说之分,目前各国立法多采取对中止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做法。
我国刑法对中止犯采取必减免主义。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对于中止犯,只要其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结果,则定其罪而免其刑。如果其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的,则应当减轻处罚。这体现了我国刑法对犯罪中止行为的肯定和鼓励。
一、什么情形下属于犯罪未遂?
根据刑法第23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着手”不是犯罪行为的起点,而是犯罪的实行行为的起点。
着手标志着犯罪行为进入了实行阶段,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实行行为,而且着手本身就是实行行为的一部分。着手标志着预备阶段已经结束,但着手不是预备阶段的终点,因为许多犯罪在预备行为实施终了后,由于某种原因还没有着手实行犯罪。
(二)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相区别的基本标志。
(三)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始终违背犯罪人意志的,客观上使犯罪不可能既遂,或者使犯罪人认为不可能既遂从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原因。在犯罪未遂的情况下,行为人希望发生危害结果的意志并没有改变与放弃;之所以没有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并非由于行为人放弃犯意,而是某种原因使得行为人追求的结果没有发生;这种原因违背了行为人的本意,与其犯罪意志相冲突。
犯罪未遂的上述三个特征使得其分别与犯罪预备、犯罪既遂、犯罪中止相区别;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三个特征的,才能成立犯罪未遂。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属于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可以分为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对中止犯,我国刑法采取必减免主义,即只要其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损害结果,则定其罪而免其刑;如果其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的,则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得逞、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特征的,才能成立犯罪未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五节 死刑 第五十条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六节 减刑 第七十八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
(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

中止犯可免除或减轻处罚,未成年、仅从犯、防避胁、轻且首、种且铲、未唆精、聋又哑、外已罚等情节也可从轻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第23、24条规定,对于未遂犯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若未造成损害则免除处罚,若造成损害则减...查看全文

最新刑法关于犯罪中止刑罚的规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要求自动性和有效性。对于未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

犯罪中止的原则和处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中止行为需具备彻底中止犯罪意图和实施中止犯罪行为。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且有效地停止犯罪或避免危害结果。对未造成损害者免除处罚,对造成损害者减轻...查看全文

刑法中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具备自动性和有效性。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免除处罚;对已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刑罚与相关法律规定

犯罪中止会受到减轻或免除处罚,而犯罪未遂则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未得逞。两者的区别在于发生时间、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行为结果以及刑事责任。根据我...查看全文

刑法如何规定犯罪中止的刑罚?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中止具有时间、主观和客观条件。时间条件是指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不能在犯罪既遂后。主观条件是指中止必须是自动的,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或认识到客观障...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刑罚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是: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减轻处罚。犯罪中止可以根据情节轻微而不判刑,但需考虑是否造成其他损失。个人主观意愿难以准确证明,但能证明的话可以减少处罚程度。...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贿赂罪的刑罚规定

本文介绍了中国刑法中的贿赂罪,包括其客体、构成要件、刑罚以及自首减轻处罚等规定。贿赂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不包括其他非国家工作人员和单位。该罪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罚款。若被告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贿赂行为,则可以减轻处罚或...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帮信罪的刑罚规定

根据《刑法》第287条之二规定,如果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罚金。如果单位犯此罪,单位将被判处罚金,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根据第一款的...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期间的刑罚规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根据《刑法》第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分为两种情况:没有造成损害的和造成损害的。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查看全文

醉驾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醉酒驾车案件中,犯罪中止将减轻处罚。犯罪未遂发生在实施阶段,犯罪中止发生在预备或实施阶段。中止是主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盗窃后主动归还不能算作犯罪中止,但可作为悔罪情节在量刑时考虑。...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关于罚金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罚金的判处规定,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确定具体的罚金数额。被执行人可以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性或者分期性缴纳罚金。期满不缴纳的被执行人,会进行强制缴纳。不能缴纳全部罚金的被执行人,如果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并查出被执...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犯罪所得量刑的规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量刑标准:隐瞒犯罪所得价值达十万元以上,或者隐瞒十次以上且达五万元以上,或者隐瞒价值达五万元以上的特定犯罪所得。若导致上游犯罪无法查处且造成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妨害司法机关追究上游犯罪,则应判处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毒品犯罪规定

法律分析: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且视情节轻重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四十七条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查看全文

刑法中对于累犯的刑罚规定

累犯在我国刑法中被视为严重犯罪,无论是一般累犯还是特别累犯,都应从重处罚。累犯是指在五年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罪行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累犯除过失犯罪和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外,不适用缓刑、假释、取保候审,并可限制减刑。...查看全文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未遂犯和中止犯在刑法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从轻或减轻处罚。未遂犯是指由于意外原因未得逞的犯罪行为,中止犯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免除处罚,造成...查看全文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判刑原则:对未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中止犯免除或减轻处罚,根据是否造成损害来决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未成功,因非犯罪者意愿导致。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查看全文

关于中止犯罪事实的量刑

法律分析: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如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查看全文

犯罪中止的刑罚规定有哪些?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犯罪中止应当减免刑罚,但仍属于犯罪的一种形态类型。行为人必须在犯罪预备或实行过程中彻底放弃犯罪,并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避免危害结果。放弃重复实施的行为...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包庇毒品犯罪分子刑罚的规定

新刑法对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处罚标准及与包庇罪的界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49条,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分为两个量刑幅度。情节严重的包庇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缉毒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毒品犯罪分子将面临更重的处罚。...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