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律师回答
摘要: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及其在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包括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经批准的集资行为。建议将非法集资罪列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看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成立的依据,是对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因此,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设置非法集资罪,必须进一步分析论述其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
(一)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这里要特别强调法律拟制人格主体——单位,否则,我们将无法对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单位(既可以是一个单位单独实施,也可以是单位与自然人、单位与单位共同实施)实施的非法集资行为通过《刑法》来规范。
(二)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自己的非法集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在单位进行非法集资的情况下,这种故意体现为单位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以单位的名义为单位的利益故意追求特定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单位犯罪故意是单位成员的共同认识和意志,严格区别于单位成员个人的认识和意志。
(三)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资本的运作过程,即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将不特定对象的资金集中起来,使他们成为形式上的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往往是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大,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因此,我们建议将非法集资罪列入《刑法》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以确立其在整个《刑法》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四)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主要是以非法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其他回报。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以上分析,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和单位,特别强调单位作为法律拟制人格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危害社会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犯罪客体为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依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集资行为,通过非法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方式募集资金并承诺回报。基于以上要件,建议将非法集资罪列入《刑法》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以确立其在整个《刑法》体系中的地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二百条 单位犯本节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一百九十九条 (删去)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集资诈骗罪行的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

集资诈骗代理人的刑罚:根据刑法,涉嫌集资诈骗罪者,数额较大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判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集资诈骗是否能判缓刑:符合缓刑条件的集资诈骗罪犯可以宣告缓刑,包括犯罪情节...查看全文

非法集资罪的具体审判实践

非法集资的犯罪类型包括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其量刑标准根据数额和情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量刑根据数额的大小分为三档,而集资诈骗罪的量刑则根据数额和情节的严重程度来确定,可能处以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罚金或...查看全文

最新立法与司法实践

《刑法中虐待罪的既遂量刑标准及定义》:虐待罪是指以打骂、禁闭、捆绑等方式对家庭成员进行肉体上、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一般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重伤或死亡则处二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非法集资的量刑标准与实践分析

非法集资数额大、扰乱金融秩序者,可能涉嫌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前者可判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罚金,后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罚金。...查看全文

执法部门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要区别在于:紧急避险要求行为人在无其他选择时采取行动,而正当防卫没有此要求;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等于或大于不法侵害行为的损害,而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角度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抢劫罪的主旨是对侵犯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进行处罚。根据具体情况,抢劫可以分为既遂和未遂两种情况。除了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情节外,其他七种处罚情节同样适用于既遂和未遂的抢劫罪。对于抢劫未遂的情况,应根据刑法...查看全文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司法实践与理解

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的界限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区别:犯罪目的和犯罪对象。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非法拘禁罪以逼索债务为目的,以扣押“人质”作为讨还债务的手段。绑架罪的犯罪对象通常是无过错的人,而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大多是有过错的人,...查看全文

自首与立功的司法实践

共犯人的自首和立功在成立要件和法律效果上存在差异。自首要求共犯人如实供述同案的犯罪事实,而立功要求供述与本人不同案的犯罪行为并经查证属实,或者协助抓获同案犯。自首可获得相对从宽处罚,甚至免除处罚;立功则可减轻或免除处罚,程度取决于...查看全文

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和诈骗罪的区别在于前者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后者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权。诈骗罪针对特定人或单位,而集资诈骗罪则涉及不特定多数人。...查看全文

最新立法动态与司法实践

聚众斗殴罪是指为报复、争霸等不正当目的,聚集众人互相殴斗,破坏公共秩序。犯罪分子轻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多次持械聚众斗殴、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者可判三至十年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立案难题与司法实践

职务侵占罪立案取决于是否有犯罪事实,公安司法机关认为无犯罪事实或轻微时不立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应快速审查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有犯罪事实应立案,无犯罪事实或轻微则不立案,并通知控告人。如不满可申请复议。...查看全文

非法邮寄弹药罪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

非法邮寄弹药罪的量刑标准:个人犯罪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单位犯罪处罚金,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同样受罚。...查看全文

非法占有罪立案标准及司法实践

侵占罪为自诉罪,受害人应向法院提起诉讼。立案标准包括:被告人明知财物属于他人,仍据为己有;财物为他人遗忘、埋藏或委托保管;财物价值达到数额较大;被告人拒不归还财物。符合条件应受理并对被告人判刑,并责令退还财物。...查看全文

卖淫罪的司法实践与立案标准

卖淫罪的立案标准包括:介绍卖淫次数超过两次;介绍未成年人、幼女、患有性病、孕妇、精神病患者等卖淫;出于恶意动机引诱他人卖淫;利用淫秽物品引诱卖淫;介绍他人到境外卖淫;引诱他人卖淫并自身也卖淫;曾因卖淫被处罚后再次引诱他人卖淫;其他...查看全文

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及司法实践

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的区别在于目的和手段。绑架罪是以勒索财物或绑架他人作为人质为目的的行为,而非法拘禁罪则是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与财物索取或人质无关。...查看全文

非法经营罪与赌博罪的区别及司法实践

两种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和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前者侵犯市场秩序,表现为未经许可经营限制物品;后者侵犯公共秩序,表现为聚众赌博以谋取利润。...查看全文

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区别及司法实践

非法拘禁与绑架罪的区别在于主观要件和实践中的认定。非法拘禁不要求非法目的,而绑架罪要求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实践中,若行为人非法扣押、拘禁他人为索取债务,则只构成非法拘禁罪,不成立绑架罪。...查看全文

探究非法搜查罪的司法实践

合法搜查中的错误行为与非法搜查为手段的其他犯罪之间存在界限,与非法侵入住宅罪、抢劫罪等有牵连关系,且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等也有联系,但在具体情况下需根据行为人的犯罪目的和行为情节进行判断并选择适用罪名。...查看全文

非法经营罪从犯的司法实践

《刑法》第27条规定,非法经营罪从犯的认定依据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从犯包括两类共同犯罪人:一是次要实行犯,虽然实施了具体犯罪行为,但在整个犯罪活动中作用较小;二是辅助犯,根据分工分类法,实际上是帮助犯。...查看全文

了解集资诈骗罪的刑事司法实践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手段非法集资,并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可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如果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可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单位...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