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挪用公款并逃避责任

律师回答
摘要:挪用公款潜逃需注意主观意识是否占用公款,能力有无归还且隐瞒去向,定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定贪污罪;委托管理国有财产者非法占有定贪污罪,与勾结者共犯。
1、挪用公款潜逃要注意行为人主观上有无占用公款的主观意识,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公款去向,转移、隐匿挪用款的,则行为人主观上已有占有的故意,对其携带的挪用款,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若是客观上无力归还的,则定挪用公款罪。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3、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延伸阅读
挪用公款:法律规定、追责方式与风险防范
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法律责任和社会风险。根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属于贪污犯罪的范畴,其行为主体将面临刑事追责。追责方式通常包括立案调查、收集证据、审理和判决等程序。为了防范挪用公款风险,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和监察机构的职能。同时,加强对公款使用的监督和审计,提高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通过法律规范、追责方式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综合应用,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结语: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涉及到法律责任和社会风险。根据法律规定,挪用公款属于贪污犯罪,行为主体将面临刑事追责。为了防范挪用公款风险,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和监察机构的职能。同时,加强对公款使用的监督和审计,提高透明度和公开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只有通过法律规范、追责方式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综合应用,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四百一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5月14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35号)和2007年10月25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号)同时废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技术制作电子笔录等材料,可以使用电子印章制作法律文书。对案件当事人进行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的过程,公安机关应当同步录音录像。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判断员工逃离并挪用公款

挪用公款潜逃行为可分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前者是指公职人员或受其委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后者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为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或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未归还超过三个月。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挪用公款潜逃的行为

行为人挪用公款并携带潜逃构成贪污罪,而非挪用公款罪。根据刑法和最高院解释,行为人的目的转化为占有,已构成贪污罪。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据为己有目的。...查看全文

逃避交通事故责任如何判断?

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及情形界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后,驾驶人或遗弃车辆逃离现场的行为。逃逸行为包括驾车继续行驶、避险行为和逃离现场等情形。肇事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或...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潜逃如何判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潜逃不构成挪用公款罪,而是构成了贪污罪。首先这两个罪都是身份犯,犯罪主体均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国家工作人员在触犯挪用公款罪时,主观上有规范的意思,只是暂时挪用,日后归还;但贪污罪强调的是非法占有,及国家工作...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携带挪用公款后的逃亡情况?

认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需注意三点:1.携带与潜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公款不仅指现金,还包括证券、金银首饰等;3.携带需理解为能实际控制公款,包括隐藏、借给他人等情况。...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逃跑的判断标准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是指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携带公款潜伏和逃跑的行为。携带与潜逃相辅相成,没有先后之分,贯穿于潜逃过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挪用公款罪涉及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或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查看全文

如何确定挪用公款并潜逃的行为

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对于携带挪用款潜逃的行为,应视为贪污罪;对于未携带的部分,如果无力归还,应按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若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但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公款去向,转移、隐匿挪用款的,对其潜逃未携带的部分挪用款,仍应...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逃避缴纳税款罪?

区分逃避缴纳税款与漏税,逃避缴纳税款是故意行为,需追究刑事责任;区分逃避缴纳税款与避税,避税是合法手段减轻纳税义务,逃避缴纳税款是非法手段减少纳税义务;区分一般逃避缴纳税款行为与逃避缴纳税款犯罪,明确了逃避缴纳税款犯罪的定罪标准。...查看全文

借款人如何逃避还款责任?

本文讲述了出借人在借款人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出借人可以通过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借款人的行为、提起确认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行为的无效之诉,以及对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债务、第三人及其它相关人员提出...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挪用公款?

挪用公款的行为包括国家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及其委派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款用于个人非法活动或营利,数额较大且未归还超过三个月;以及国家工作人员挪用用于救灾、扶贫等款物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罪的法律依据为《刑法》第272条。私...查看全文

逃避法律责任如何判定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重伤的判刑标准: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财产损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有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事故逃逸是指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报案。根据刑法规定,违...查看全文

携带挪用公款潜逃如何判定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需注意三点:1.携带与潜逃相伴相生,缺一不可;2.公款范围包括现金、有价证券、金银首饰等;3.携带不仅指随身携带,还包括实际控制公款的行为。...查看全文

20年挪用公款潜逃,如何判刑?

挪用公款潜逃18年的刑罚判定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行为目的。如果行为人打算归还但无能力归还并担心被追究罪责而潜逃,属于挪用公款罪;如果行为人根本不打算归还并潜逃,行为转化为贪污罪。贪污罪的成立取决于财物脱离单位管理并由行为人实际...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如何?

挪用公款5万,构成挪用公款罪,一般判刑不超五年。挪用公款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大、用于营利活动;或挪用公款数额大、超过三个月未还。...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潜逃的实践判断方法

挪用公款潜逃的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挪用公款炒股的行为?

本文介绍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挪用公共财物的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刑事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挪用公款罪行为将受到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若情节严重则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则可能被判...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购买口红,如何判断罪责及处罚?

金融机构滥用客户资金将受到刑事处罚,单位可被罚款,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被判刑,罚金在3-30万元之间,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判3-10年有期徒刑,罚金在5-50万元之间。...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逃避服兵役

兵役法规定了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等行为属于逃避兵役。违反兵役法规定的个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限期改正、强制履行兵役义务、罚款等。此外,逃离部队的现役军人也将受到处...查看全文

18年潜逃挪用公款案如何判刑?

挪用公款潜逃18年的判刑依据并非潜逃年限,而是挪用的数额和情节严重性。金额越多、情节越严重的,判刑越久,甚至可处以死刑。携带潜逃也不仅指把公款带在身上,还包括藏起来或交给他人保管等。...查看全文

如何判定挪用公款潜逃的行为?

行为人携带全部挪用款潜逃的,可按贪污罪定罪,数额为全部挪用款;但如只携带部分挪用款潜逃,对携带的部分挪用款按贪污罪定罪处罚。主观上有占有故意的行为人应以贪污罪定罪处罚。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的解释,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的依法...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