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有哪些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的行贿罪刑罚规定,详细规定了行贿罪的刑罚,对犯行贿罪者将面临的刑罚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文章还指出,若行贿行为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则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款或没收财产。此外,文章还提到,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新的行贿罪刑罚规定如下:
《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经修订为:“犯行贿罪者,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罚款;若行贿行为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情节严重,则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若行贿行为导致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则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款或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延伸阅读
行贿罪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有哪些?
行贿罪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的行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对行贿罪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行贿人具有悔改表现、积极退回赃款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行贿人具有重大立功表现,即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或者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行贿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近亲属关系,通过近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可以酌情从重处罚。
5.行贿人实施行贿行为,给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造成损害的,除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主动交待行贿行为或者配合追诉工作,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外,行贿人实施行贿行为给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造成损害的,应当从重处罚。
以上规定表明,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具有悔改表现、积极退回赃款、具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与国家工作人员具有近亲属关系,通过近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且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等情形,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然而,行贿人实施行贿行为给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造成损害且没有上述情形的,仍需承担刑事责任。
结语:新行贿罪刑罚规定已出,对于行贿行为,法律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同时,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九章渎职罪第四百一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招收公务员、学生工作中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第一百六十四条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三百八十六条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2023死刑缓刑有哪些规定

死刑缓刑规定及执行情况概述:死刑缓刑是指死刑判决宣告后,可以缓期两年执行,对于罪犯改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刑法规定,死缓执行与罪犯是否故意犯罪、是否有重大立功表现等因素有关。对于累犯或犯下特别恶劣罪行的罪犯,可限制减刑。尽管死刑...查看全文

我国刑法对缓刑有哪些规定?

我国《刑法》规定了缓刑的条件和限制。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若满足以下条件,可以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宣告缓刑不会对所居住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在缓刑期...查看全文

缓刑期间有哪些规定

根据《刑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缓刑期间规定: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规定定期向执行缓刑的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查看全文

死刑缓刑制度有哪些规定?

解释了被判死刑缓刑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澄清了被判死刑缓刑不会立即执行死刑,介绍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处理方式和考验期的种类,以及缓刑与死刑缓期执行、免刑的区别。...查看全文

缓刑的规定有哪些?

适用缓刑的条件包括: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不是累犯。缓刑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不能短于原判刑期,最长不超过原判刑期一倍,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予折抵。在缓刑考验期间,犯罪分子...查看全文

缓刑遵守规定有哪些?

缓刑期间私自外出可能面临撤销缓刑的法律后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需要遵守法律规定,报经考察机关批准离开居住地。如果严重违反法律或监督管理规定,缓刑可能会被撤销,执行原判刑罚。在缓刑期间,犯罪分子还需遵守其他规定,如报告活动情况、遵...查看全文

对缓刑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对缓刑的规定有:缓刑的适用条件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查看全文

对缓刑的规定有哪些

对缓刑的规定有:缓刑的适用条件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查看全文

缓刑执行规定有哪些?

缓刑是对犯罪分子暂不执行刑罚的一种制度,通过考察期限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宣告缓刑的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无再犯罪危险及对社区无不良影响。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查看全文

对缓刑的规定有哪些

对缓刑的规定有:缓刑的适用条件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查看全文

诈骗罪判缓刑有哪些限制规定

法律分析:判缓刑的限制规定有:1、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2、犯罪情节严重的,不适用缓刑。3、无悔罪表现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四条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查看全文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有哪些规定

法律解析: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定有: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八项罪名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条 死缓变更...查看全文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有哪些规定

法律分析:刑法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定有:刑法第五十条,犯罪分子属于累犯或者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查看全文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有哪些规定?

律师分析: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定有: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八项罪名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条 死缓变更...查看全文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有哪些规定

法律分析:《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定有: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八项罪名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法律依据:_x000D_ 《刑法...查看全文

《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有哪些规定

法律分析:《刑八》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规定有: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八项罪名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有哪些规定呢?

律师分析: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查看全文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有哪些规定呢

法律解析: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二条 ...查看全文

累犯的缓刑规定有哪些?

累犯不得适用缓刑,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缓刑仅适用于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不会对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情况。累犯存在再犯罪危险,因此不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查看全文

缓刑的适用规定有哪些?

缓刑是一种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放在社会上改造的刑罚制度,适用于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可能限制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或接触特定人。...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陈雷

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

认证律师劳动纠纷、劳动纠纷

已服务88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