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要在庭审时确定刑罚?

律师回答
摘要:批捕到开庭审理时间长,但并不一定会立即量刑。刑事案件的侦查期限为2个月,可延长至7个月。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后,案件移交给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起诉时间一般为一个月。
1、批捕开庭审理时并不一定会量刑,从批捕到开庭最长需要一年左右。
2、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检察院批准逮捕后公安机关的侦查期限一般为2个月,但是案情复杂,经过批准可以延长最长7个月。公安机关侦查完毕后,会把案件移交给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起诉时间一般为一个月。
延伸阅读
庭审中刑罚是否应当立即确定?
在庭审中,刑罚是否应当立即确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有一些人认为,立即确定刑罚可以确保司法程序的高效性和公正性。他们认为,庭审过程中的证据和辩论已经充分展示了被告的罪行和社会危害,因此刑罚应当立即确定,以便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刑罚的确定应当在庭审后进行,以便给予被告更多的辩护权利和机会。他们认为,庭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证据或辩护理由,这些因素应当被充分考虑在刑罚确定之前。综上所述,庭审中刑罚是否应当立即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证据和公正原则来做出决策。
结语:庭审中刑罚是否应立即确定备受争议。一方认为立即确定刑罚维护司法高效公正;另一方认为应在庭审后确定,给予被告更多辩护权利。需综合考虑法律、证据和公正原则做出决策。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开庭的时候怎么来争取缓刑?
一、开庭的时候怎么来争取缓刑?
1、开庭的时候争取被执行缓刑的方式是,向审理刑事案件的法院,提交以下证明自己已经满足了缓刑执行条件的证据。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2、当犯罪分子满足了缓刑的适用条件时,要积极的为自己争取缓刑。
(1)证明自己犯的盗窃罪对社会危害不大,并且只需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应该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证明自己是初次犯罪,并不是累犯,因为累犯是不能适用缓刑的。
(3)承办律师或当事人应请当事人所在单位出具其以往表现良好的证明
(4)承办律师或当事人应请当事人所在地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出具可以对其适用缓刑的相关证明
(5)在法庭上,犯罪分子要诚心悔改,并且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尽力取得受害人的谅解。
二、被判处缓刑的,附加刑还需要执行吗?
1、被判处缓刑的,附加刑还需要执行。
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即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因而,无论缓刑是否撤销,所判处的附加刑均须执行。
2、缓刑的法律后果
(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违反人民法院的禁制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个人、单位都有可能是犯罪主体,若刑事案件的被告是个人,那么在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期间,可以依法判断自己是否满足缓刑的执行条件。提过满足,则可以采取合法的方式,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向审理刑事案件的法院提出缓刑的执行申请。
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
一、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
数罪并罚在一般情况下不宜适用缓刑。
行为人以两个以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两个以上的行为,具备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即为数罪,刑法理论上称之为“实质的数罪”。而数罪并罚,则是指一人犯有数罪情况下,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种罪分别定罪量刑以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由此可见,数罪并罚下的定罪量刑过程所包含之问题,远比一罪的刑罚适用过程复杂得多,其基本特点有三:一是数罪特征。必须是一行为人犯有数罪,如某行为人没有犯实质的数罪或独立之数罪,即失去数罪并罚的事实前提,也当然不在并罚之列。二是时间特征。即数罪必须发生在法定期间内,世界各国对此有不同立法规定,但我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适用则以刑罚执行完毕以前所犯数罪作为适用并罚的最后时间界限,同时对于在不同刑事法律关系发展阶段内所实施或发现的数罪,采用不同的并罚方法。三是原则特征。即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由以上分析所知,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比犯有一罪的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而适用数罪并罚之方法,就能依法对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处以较重的刑罚,有利于惩治犯罪。因此,设置数罪并罚制度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二是体现了法之正义性与实现刑罚之目的性。正是基于此,刑法理论与实务上都强调,一般情况下对数罪并罚的犯罪分子不宜适用缓刑。199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法发[1996]21号,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对下列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1、犯罪行为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2、没有退赃,无悔改表现的;3、犯罪动机、手段等情节恶劣,或者将赃款用于投机倒把、走私、赌博等非法活动的;4、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或者犯有数罪的;5、曾因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受过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的;6、犯罪涉及的财物属于国家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款项和物资,情节严重的。”事实上,司法实务操作中不但经济犯罪审判上执行此规定,涉及其他犯罪中数罪并罚的,如涉毒、涉恶、涉黄、药品、醉驾等,一般也不宜适用缓刑。
二、数罪并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适用缓刑
对于一人犯有数罪的情况,绝对地排斥缓刑的适用也是不当的,因为这样既不利于刑罚目的之实现,也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相悖。笔者认为,数罪并罚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缓刑,并不违背缓刑这一刑罚执行方法的创设宗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刑法的“校正性正义”的功能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犯罪分子回归社会。至于何谓“特殊情况”,笔者的理解是,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认为比较“特殊”,尽管实行数罪并罚但仍可以视为“特殊情况”而适用缓刑:
第一,主体特殊。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据刑事法律应负刑事责任的人。从理论上讲,任何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均应接受刑事追究,以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是,具体处罚又是不同的,以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这种区别对待,往往在刑法的条文中即作了明确要求,主要有:
1、《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七十五岁以上的人犯罪的特别要求;
2、《刑法》第十八条第二、三款规定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的犯罪、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特别要求;
3、《刑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特别要求;
4、《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正当防卫过当的人构成犯罪的特别要求;
5、《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紧急避险过当的人构成犯罪的特别要求;
6、《刑法》第二十二条至二十四条规定的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的特别要求;
7、《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的特别要求等等。上列这此犯罪主体,或因年龄因素(未成年或年老),或因智障因素或身体残缺不便关押执行因素,或因犯罪状态或行为作用因素,尽管被数罪并罚,但有的可以成为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执行对象。
第二,案件特殊。按照《刑法》修正案(八)修改后的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的;(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影响”。《刑法修正案》第十一条的修改主旨有三:一是将缓刑的适用条件明确化和具体化,即规定四个必备条件,增强了司法的可操作性;二是增加未成年人、孕妇、年老之人三类主体应当宣告缓刑,表明此三类案件从法定性上保证法官无须请示即可下判;三是在该条第三款增设了禁止令的适用,即同时禁止缓刑犯的活动区域或范围,以防止再次犯罪。从该条的结构上看,就案件情况分为两大类。第一,应当宣告缓刑的案件,主要有三类: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这是基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考虑,防止关押后交叉感染,不利于教育、挽救与感化;二是孕妇犯罪案件,这是基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考虑,因妇女关押执行将产生诸多不便,需要特别关护;三是年老的人犯罪案件,七十五周岁以上之人,本身余年不多,施以监禁执行不符合人性化要求,故须特殊考虑。第二,可以宣告缓刑的案件,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案件范围。一方面,指凡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皆“可以”适用缓刑,因为这从刑种和量刑幅度方面分析,都表明是轻刑犯罪甚或轻微犯罪的案件。另一方面,凡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并不当然适用缓刑,只有同时符合四种必备条件的,方能“可以宣告缓刑”。而且,根据我国刑法分则条文的规定,涉及拘役、三年以下徒刑的案件,均达数百种以上,尤其拘役刑的案件最多,几乎五年以下徒刑的案件均有拘役刑种。这就表明,“可以宣告缓刑”的案件太多,因而《刑法修正案》用四个必备条件加以限制,是必要的。
第三,情节特殊。案件情节在决定适用监禁刑或非监禁刑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案件情节主要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法定情节讲,又分为法定从重、加重处罚情节和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涉及拘役、三年以下徒刑适用缓刑的,当然仅指后者,主要有以下几类:1、自首和以自首论(《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坦白交待(《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可以从轻、减轻处罚);3、立功(《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从酌定情节看,按照《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是关于酌定情节下减轻处罚之特别规定。事实上,除这种须报经核准的减轻处罚外,司法实务中还存在量刑上的大量酌定情节,比如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初犯、偶犯、赔偿损失、避免严重犯罪后果发生等等,均属于量刑考虑的重要情况,有些甚至对数罪并罚情况下能否适用缓刑产生重要影响。
赌博案件一般什么时候开庭
赌博案件一般什么时候开庭是不一定的,要根据案件侦查的进度确定,刑事案件一般有三个阶段,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一般刑事案件会在抓捕后的6-12月开庭审理。
被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开庭?
一、被取保候审什么时候开庭?
1、取保候审后,一般是3个月左右开庭。但被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之后,法院也有可能不会开庭。
取保候审的案件没有具体的开庭期限。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2、法院取保候审能续保。
取保候审是有时限的,一般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假如先期取保候审时间到期,需要继续取保候审,就必须“续保”。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检察院起诉科可以办理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是否被判刑、如何判刑还有待于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审理后才能决定。从司法实践来看,能取保候审的都是罪行较轻的,争取缓刑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
二、公安机关有权解除取保候审的措施吗?
1、公安机关无权解除取保候审的措施。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案件,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十五日前,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作出决定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前,作出解除取保候审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执行。
2、被取保者若是违反规定,有可能会被逮捕。
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提请批准逮捕。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审查批准逮捕。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规定:
(1)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2)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3)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4)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法院判决刑事案件之前,若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满足了一定的条件,那么可以提出希望被取保候审的请求。在取保候审期间是一定需要遵守现行法的规定的,若是不遵守规定,那么将有可能会被再次拘留,或者是再次被逮捕。
一、取保候审要交多少钱?
取保候审的保证金制度,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在取保候审期间,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保证方式。保证金的形式只能是货币,包括中国货币和可以在中国金融机构兑换的外国货币。
取保候审具体要缴纳多少保证金,我国相关的法律作了以下规定:
1、取保候审数额规定:
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一千元。
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情节、性质,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
2、公安部关于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规定:
(一)保证金的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以及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
(二)对经济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或者其他造成财产损失的犯罪,可以按涉案数额或者直接财产损失数额的一至三倍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标准;
(三)对其他刑事犯罪,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保证金的数额标准可以确定在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
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应当根据不同类型案件的性质、社会危害性,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本地区收取保证金的数额标准,以及需经地、市以上公安机关审批的数额标准。
二、取保候审保证金可以退还吗?
1、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在解除取保候审的同时,公安机关应当将保证金如数退还给犯罪嫌疑人。
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前款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应当退还保证金。
2、决定退还保证金的,应当经过严格审核后,报县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退还保证金决定书》。
3、公安机关决定退还犯罪嫌疑人的保证金后,应当在解除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同时,通知指定的银行将保证金如数退还给犯罪嫌疑人,并责令犯罪嫌疑人在《退还保证金决定书》上签字或者盖章。
因此,如果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保证金都是应当退还的。
取保候审保证金可以退还吗“问题的解答。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公安司法机关收取的保证金数额也可能不一样。并且案件的性质不同、社会危害程度不同,所需要缴纳的保证金数额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建议当事人直接咨询当地的公安司法机关或者律师。
一审开庭后什么时候才能判决
法律对开庭后多久判决没有规定,时间长短,这个主要看送达情况、案情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刑事案件开庭传票什么时候送达
刑事案件开庭传票什么时候送达人民法院决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刑事案件开庭前要准备什么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2.将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以前送达当事人。对于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的,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或者在必要的时候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3.通知被告人、辩护人于开庭5日前提供出庭作证的身份、住址、通讯处明确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及不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名单和拟当庭宣读、出示的证据复印件、照片。4.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3日以前通知检察院。5.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特别关注:人民法院通知公诉机关或者辩护人提供的证人时,如果该证人表示拒绝出庭作证或者按照所提供的证人通讯地址未能通知到该证人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通知该证人的公诉机关或者辩护人。6.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上述活动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是否需要开庭审理以确定缓刑?

缓刑期间犯罪或违反监管规定的犯罪分子将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或发现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应作出判决并执行相应刑罚。同样,若在缓刑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查看全文

二审中的刑罚是否在上诉前确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犯罪嫌疑人在一审被判处实刑后提起上诉,通常需要重新收监。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书面或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如果被告人同意,其辩护人和近亲属也可以提起上诉。...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都在庭审时宣判?

缓刑可当庭宣判或定期宣判,判决书需署名并写明上诉期限和法院。缓刑是对刑罚的暂缓执行,不是刑罚本身。刑事诉讼法规定宣告判决必须公开进行,当庭宣判需在五日内送达相关方,定期宣判需立即送达。判决书也需同时送达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查看全文

是否还需要经过法庭审理来确定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否需要开庭要视情况而定,案件在侦查阶段且不构成刑事案件时,只需办案机关批准申请。若犯罪事实清楚并起诉到法院,申请取保候审需经法院开庭审理。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期间不得中断侦查、起诉和审理。申请流程包括申请、决定和...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需要出庭受审?

判决需开庭审判,无论案件性质,我国法律规定未经法院判决不可确定有罪。开庭公开进行,被告有权辩护,法院有保障被告辩护权利。审判实行两审终审制。...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需要开庭审判?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缓刑不是免除刑事处罚...查看全文

法庭在审理案件时是否需要通知原告出庭?

刑事案件通知原告的规定取决于案件类型。在公诉案件中,受害人不是原告,不需通知;但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受害人是原告,需通知。自诉案件中,受害人起诉,是自诉人,必须通知。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可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代...查看全文

是否在减刑时需要缴纳罚金?

减刑不一定要交罚金,但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犯罪分子的刑罚类型和执行期限,以及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表现。减刑是基于受刑人的悔罪表现,体现了教育刑的理念,并有一定的限度来保持原刑罚的稳定性。减刑后的实际执行刑期有明确的最低限制,根据刑...查看全文

缓刑的决定是否需要在当庭宣判时做出?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判刑宣告一律公开进行,分为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两种形式。当庭宣判后,法院会在五天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定期宣判则要求立即送达。然而,并没有规定犯罪分子被判缓刑时应当当庭宣判。...查看全文

二审开庭时间确定

一审判决后二审开庭时间通常在3个月内安排。民事案件二审只审理上诉部分。二审审理范围涵盖事实和法律适用问题,但受上诉范围限制。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可向上级法院提起申诉。对于上诉人,提交上诉状并交纳上诉费即可视为上诉立案;对...查看全文

"提审是否需要开庭?"

人民法院提审案件的原因包括案情重大、疑难复杂、不适合原法院审理、有新证据推翻原判、法律错误、枉法裁判等。上级法院可审理下级法院未判决或已判决的案件。...查看全文

缓刑撤销是否需要开庭审判?

缓刑撤销需视情况,无明确规定。撤销缓刑情况有三种:再犯新罪、发现漏罪、严重违法。对发现漏罪者,法院撤销缓刑;对严重违法、再犯新罪者,公安机关提交法院撤销。...查看全文

缓刑判决是否需要开庭审理?

缓刑是有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根据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法院可决定暂缓执行刑罚。缓刑期间是考验期,如期满且无违法行为,则不需承担刑事责任。若期间有违法行为,将立即执行刑罚。考验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不包括先行羁押时间。根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是否需要开庭审理?

择日宣判是法院在合理时间内对案件进行宣判的一种做法,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的法定标准。根据审限规定,简易程序一般在三个月内,普通程序一般为六个月内,只要在这个审限期内宣判都属于程序合法。...查看全文

缓刑案件是否需要开庭审理?

法院判缓刑要开庭,有期徒刑缓刑需要满足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2.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缓刑考验期的确定以原判刑期为依据,可以相等或适当长于原判刑期,但最长不超过原判刑期一倍。缓刑考验...查看全文

刑事再审是否要开庭审

一、刑事再审是否要开庭审      1、对刑事案件进行再审的是需要开庭审理的。   &...查看全文

再审案件是否一定需要开庭审理?

再审案件开庭审理与申请再审被驳回后的处理方法:再审案件视证据充足与否决定是否开庭审理;申请再审被驳回后可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或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享有抗诉权,可对法院判决中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提出抗诉...查看全文

在庭审时,哪些人需要到场

开庭当事人需要到场,但是不是必须到场,其法定代表人或委托诉讼代理人到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公诉人必须到场。(一)依法公开审理案件,公民可以旁听,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持有效证件要求旁...查看全文

第二审刑事案件是否需要开庭审理?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特定情况下第二审刑事案件必须开庭审理,包括上诉案件、死刑上诉案件、抗诉案件和其他需要开庭审理的案件。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有权上诉。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二个月内宣判,不得超过...查看全文

第二审刑事案件是否需要开庭审理

《刑事诉讼法》规定,第二审刑事案件中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提出异议、被判处死刑、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以及其他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均应当开庭审理;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