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网络谣言:法律建议与应对措施

律师回答
摘要:网络造谣将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编造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谣诽谤需要满足捏造虚假事实、散布捏造事实、针对特定人、情节严重的条件。
一、网络造谣要承担哪些刑事责任
1、网络造谣,造谣的内容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要承担的刑事责任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谣的内容是他人个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造谣诽谤的认定条件有哪些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延伸阅读
结语:网络造谣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将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编造虚假信息并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造成严重后果,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造谣诽谤需满足捏造事实、散布虚假信息、针对特定人等条件。诽谤行为必须情节严重,如多次捏造、造成严重损害、恶劣影响、导致自杀等。网络造谣需承担刑事责任,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网络谣言传播与防范

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包括个人攻击、编造恐怖信息、散布虚假恐怖信息以及编造虚假险情等,这些行为将触犯相关法律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网络造谣属于网络诽谤罪,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需承担民事责任进行赔偿。...查看全文

法律建议与防范措施

自然人签订居间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双方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并且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这些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效的。...查看全文

应对谣言的方法:措施与措施

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包括拘留和罚款。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网络谣言传播所带来的后果及防范措施

网络传播谣言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散播谣言者需承担法律责任,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 网络散布谣言需承担法律责任,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 网络散布谣言需承担法律责任,行政处罚包括拘留和罚款,刑事处罚可涉及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查看全文

避免网络谣言的法律建议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行为人在网上散布谣言,造成恐慌,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处以刑事处罚。具体而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将面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并可能处以五百元以下的罚款。而...查看全文

法律建议与应对措施

被起诉人无力偿还债务的解决办法:1、征得债权人同意分期支付债务;2、债权人可申请强制执行;3、企业可申请破产清算。对于长期不还债务的情况,应注意催讨并及时起诉,以保护债权人的权益。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可以通过让借款人写出还款计划来中...查看全文

网络言论安全与法律防范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网上言论的不当行为,如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将面临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情节较重者将面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网络谣言传播的惩罚措施

散布网络谣言可能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裁,包括拘留和罚款。此外,散布谣言还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行政责任可能导致拘留和罚款等处罚。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则可能面...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恶意造谣诽谤侵犯名誉权,可起诉对方承担侵权责任。严重后果涉嫌触犯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网络犯罪防范与打击措施

网络诈骗的刑事处罚应根据数额判刑。数额较大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者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者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查看全文

网络谣言和造谣的惩治措施是什么?

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处罚标准根据涉案事实严重程度而定。根据《刑法》规定,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与侮辱罪相比,诽谤需要捏造事实,不使用暴力手段,并当众或向第三者...查看全文

网络传播疫情谣言的处罚措施

网络传播疫情谣言的处罚及不认罪的定罪原则:编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可处刑罚,造成严重后果可处重刑,尚不构成犯罪可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可被拘留或罚款。不认罪可定罪,但需有充分证据支持,不仅依...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诽谤?

被人在网上造谣诽谤时,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在侵害范围内消除影响。如果造成精神伤害,还可要求赔偿精神损失。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和第一千条。对付背后造谣的人,可涉嫌诽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传播?

本文讲述了在网上散布谣言会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的散布谣言会受到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处罚,情节较重的则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而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则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散布谣言会...查看全文

法律制裁与防范措施

自然人犯本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1%-5%罚金。单位犯本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查看全文

法律问题与防范措施

身份证照片被他人拿到,他人不能违法使用,否则将受到法律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冒用他人身份证或使用骗领的身份证将受到罚款或拘留处罚,违法所得也将被没收。...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和恶意言论?

网络造谣骂人的处理是要承担民事责任,拒不承担者将受法院制裁;网上造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可受拘留或罚款;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侮辱、诽谤、新闻报道失实和评论不当。...查看全文

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

网络造谣的量刑和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制造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网络造谣行为的认定标准包括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诽谤和谣言?

我国对诽谤谣言的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情节严重可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上述行为可向法院告诉,若提供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查看全文

应对网络谣言的有效策略

当他人恶意毁坏名声、造谣中伤,直接影响个人声誉时,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这属于捏造事实、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诽谤罪。虽然属于自诉案件,受害人需亲自起诉,但公安机关不会干涉。建议收集证据,直接向法院起诉,以获得赔偿精神损失,法院会予以支...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