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休陪产假应该如何处理?

律师回答

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陪产假做出明确的规定,公司不给陪产假并不违法,但是目前有大部分的省份计生条例里面有陪产假的规定。如果公司不给陪产假,劳动者首先应与单位做好沟通,沟通无效则可以向当地计生部门或劳动部门反映,申请劳动仲裁解决。

公司不给陪产假怎么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第七十八条 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公司不给陪产假违法吗

违法的。虽然在国家法律层面没有具体明确规定,但是各地的计生条例都有明确规定陪产假。用人单位不给劳动者的陪产假,劳动者首先应与单位做好沟通协商,要求用人单位执行地方法规(地方法规地对所在地产生法律约束力);在沟通无效时则可以向当地计生部门或劳动部门反映情况,请求行政救济;在必要时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地方法规定可以作为仲裁的法律支持)。陪产假,又名陪护假,即女方在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时间看护、照料对方的权利。虽然劳动法并未对陪产假做出明确的规定,但除外别省区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计划生育条例中都有相应规定。

公司不给休年休假怎么办

公司不给休年休假的,可以要求单位支付三倍工资,支付的期限为未休年假的天数;如果单位不给休年假也不支付三倍工资的,那么劳动者可以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不给陪产假可以劳动仲裁吗

不给陪产假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问:劳动仲裁时效是多久?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陪产假什么时候开始休

虽然各地的规定不一样,大致的原则是一般7到15天,有的更长些,一般情况下是在预产期前后休,但也不是太严格,只要在此期间都可以,休假提供相关的证明,一般至少包括结婚证,医院的产检证明。休假期间一般享受正常工资待遇 。起算日期从你申请的休假之日起算。具体参考当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和单位的具体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公司不给陪产假应如何办

1、如果公司不给陪产假,劳动者可以采取下列方法维权:与公司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陪产假即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女方在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时间看护、照...查看全文

成都休陪产假工资应该如何计算

成都男方在分娩时可享受20日护理假,陪产假工资照发,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但新的劳动合同法里面没有具体的关于陪产假的规定,具体要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规定。陪产假办理需要提供身份证、结婚证和准生证,办理地点在公司人事部门...查看全文

产假应该如何休假?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产假怎么休 对符合计划生育...查看全文

公司不给陪产假应应该怎么办

1、如果公司不给陪产假,劳动者可以采取下列方式维权:与公司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陪产假即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女方在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时间看护、照...查看全文

公司未给员工安排休假应该如何处理?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同时规定,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查看全文

公司不给休陪产假违法吗

法律分析:公司不给陪产假违法。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查看全文

女职工产假应该如何休?

只要是正常生育的女职工包括提前生产和超期生产,都可以享受产假90天,从预产期前的15天开始,一直休到预产期后第75天结束。法律还规定了产前假。即女职工怀孕满7个月后,本人可以提出申请,经单位批准后可以给予两个半月的产前假。 女职工...查看全文

女职工产假应该如何休

法律分析: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查看全文

抚养费不给应该如何处理?

(1)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而导致对方拿不到抚养费的话,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如果不给抚养费方存在减少给付情况,那他可以减少给付。减少给付情况,主要指给付一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相当困难,无力按原数额给付...查看全文

公司是否应该给男方陪产假?

陪产假在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中未明确规定,公司不给陪产假不违法。陪产假的具体安排取决于各地实际规定,通常见于计划生育条例,法律地位不高。不同地方存在有陪产假和无陪产假的情况。...查看全文

晚婚晚育产假应该如何休假?

每个地区的婚假几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可以依据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查看全文

公司不给陪产假应怎么办

法律分析:一、公司不给陪产假应怎么办产生劳动纠纷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第五条规定:“...查看全文

公司不给陪产假应怎样办

1、如果公司不给陪产假,劳动者可以采取下列形式维权:与公司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陪产假即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女方在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时间看护、照...查看全文

公司不给陪产假应怎么办

1、如果公司不给陪产假,劳动者可以采取下列方式维权:与公司协商;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陪产假即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女方在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的有一定时间看护、照...查看全文

离婚后一方不给财产应该如何处理

离婚后未分财产怎么办?已协议离婚可诉讼要求对方履行协议并申请强制执行;已经法院诉讼离婚,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财产分割。...查看全文

休病假年休应该如何休

如何休病假 提供医疗机构的相关病历资料给用人单位,告知需要请病假,并按公司规定的流程请假即可。具体的病假时间需根据医疗机构的建议休养时间,以及职工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确定。病假,是指劳动者本人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查看全文

如果不给抚养费应该如何处理?

(1)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而导致对方拿不到抚养费的话,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如果不给抚养费方存在减少给付情况,那他可以减少给付。减少给付情况,主要指给付一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相当困难,无力按原数额给付...查看全文

产假和陪产假应该怎么算

产假和陪产假怎么算 产假最多休128天,其中国家规定产假98天,地方规定产假30天。 陪产假去焦作市产假怎么算 国家法定产假休息98天,符合地方条例规定的可延长产假三个月。 疫情期间产假怎么算 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未出台疫情期间关于...查看全文

工伤保险不给处理时应该如何处理?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应在三十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未申请的,工伤职工可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申请时需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存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等材料。被认定为工伤的,用人单位...查看全文

有偿陪侍应该如何处罚?

娱乐场所提供或者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陪侍行为的,由县级公安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业整顿3个月至6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我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