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为缓解压力逃避法律制裁

律师回答
摘要: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罪行,属于自首;投案后翻供的不算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再次如实供述可认定为自首;犯罪嫌疑人由亲友协助投案不算自首。自首需满足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罪行的条件。
1、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
2、投案后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一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的,应认定为自首;
3、犯罪嫌疑人不同意或不知道他人报案,而是其亲友暗中报案协助公安机关将其抓获的,不应视为自首。
什么是自首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1、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
延伸阅读
结语: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行为不能被认定为自首。然而,在一审判决前,如果犯罪嫌疑人再次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被认定为自首。另外,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同意或不知道他人报案,而是由其亲友秘密报案并协助公安机关将其抓获,这不应被视为自首。因此,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二百零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无罪或者罪轻的事实、申辩和反证,以及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对有关证据,无论是否采信,都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管,并连同核查情况附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5月14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35号)和2007年10月25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号)同时废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公司逃避法律制裁

劳动者可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揭发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行为,并保障举报人的隐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对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对提供重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查看全文

能否逃避法律制裁?

证据不足可能导致网上追逃,但并不意味着被追逃者必定定罪。根据法律规定,必须有足够证据才能定罪。原告证据不足时可撤回起诉,重新搜集证据再次起诉。如果原告无法提供充分证据,法院可能驳回其诉讼请求。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查看全文

逃避责任的法律制裁

交通事故后逃逸行为的处理:对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处以200-2000元罚款,可并处15天以下拘留;对构成犯罪的重大事故逃逸,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并终身禁驾。...查看全文

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如何受到法律制裁

本文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规定,不论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肇事者都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逃逸致人死亡的则将面临更严重的刑罚。同时,文章也提醒读者,肇事逃逸最好不要私了,应根据逃逸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来决定是否可以私了,否则...查看全文

逃避酒驾事故逃逸的法律制裁

肇事逃逸酒驾将面临严厉的处罚,根据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可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导致人死亡,可被判七年以上有期徒...查看全文

是否协助逃犯逃避法律制裁属于犯罪行为?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被视为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规定,处罚如下:若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若情节较重,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看见逃犯不报警不违法,但知情不...查看全文

杀人犯如何逃避法律制裁?

行为人帮助毁灭证据罪或包庇罪的定罪与是否提供虚假证明有关。如果行为人在帮助毁灭证据后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以使犯罪人逃避追究,构成包庇罪;如果只是毁灭证据,则构成毁灭证据罪。根据刑法,妨害作证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可处以三年以...查看全文

如何在国外逃避法律制裁?

在国外,中国犯罪者将适用中国法律,但最高刑罚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会受到追究。对于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中国公民,依照刑法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即使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据本法进行追究。但是如果犯罪者已经在外国受到刑罚处罚,就可以...查看全文

肇事者如何逃避法律制裁?

交通肇事后找人顶包是否算逃逸需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法律未明确规定。肇事者的逃逸是违法行为,侵害公共安全。让人顶替行为侵害司法机关正常诉讼活动,超出前行为范围。两者主观状态不同,顶替行为属于故意行为。让人顶替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应与交...查看全文

逃避酒驾责任的法律制裁

醉驾撞车逃逸,涉嫌交通肇事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特别恶劣情节,可被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致人死亡,可被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能否让罪犯逃避法律制裁?

针对外逃的罪犯,我们应该采取国际犯罪由其所在国予以追究责任或引渡回其国籍国审判,国内刑事犯罪由其所在国采取强制措施后引渡回其国籍国审判的措施。这样可以确保罪犯无法逃脱法律制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查看全文

涉嫌违法乱纪,逃避法律制裁

协助组织卖淫罪的刑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者,刑罚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卖淫、嫖娼的处罚为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者,处罚为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会承担哪些责任?

恶意逃单不构成诈骗罪或盗窃罪,但可被视为侵犯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经营者可报警处理,且数额超过两千元可以以诈骗罪定罪量刑。食客默认应在消费时支付对价,逃单是逃避债务,需承担支付价款、赔偿违约金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查看全文

庇护罪:为罪犯提供庇护,逃避法律制裁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认定标准是:1)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触犯国家秘密罪;2)与犯罪分子事先通谋,在事后帮助,触犯所实施的犯罪;立案标准包括泄漏查禁犯罪活动情况、提供便利条件、泄漏案情、帮助隐匿证据等;概念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查看全文

朋友帮对方逃避法律制裁吗?

打架违法,伤情轻重有不同处理。轻伤以上可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轻微伤可要求民事赔偿。报警并申请伤情鉴定,构成故意伤害罪需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故意伤害他人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较轻者可...查看全文

逃避法律制裁的后果是什么?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刑拘在逃的概念及其追逃行动,刑拘在逃指的是已经受到刑事拘留证的嫌疑人为逃避刑事责任而逃跑,公安机关会全面追捕并在网上开展追逃行动。...查看全文

逃避法律制裁的挪用公款罪

贪污罪定罪处罚原则:行为人携带全部挪用款潜逃的,按贪污罪定罪,数额为全部挪用款;只携带部分挪用款潜逃的,对携带的部分挪用款按贪污罪定罪处罚。未携带的部分若无力归还,按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若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而拒不归还,并隐...查看全文

酒驾是否可以逃避法律制裁?

醉驾者只要不准备起诉肇事者,就不会被起诉。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罚取决于多种情况,包括是否造成事故、血液酒精含量、驾驶环境、驾驶载客情况等。若醉驾者具备严重违规行为,将从重处罚,包括吊销驾驶证、追...查看全文

赌博是否可以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途径?

公安机关有权调查赌博行为,即使行为人不承认,司法机关也能根据证据追究其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应当侦查已立案的刑事案件,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材料。...查看全文

酒驾逃逸者自首是否算作逃避行为?

醉驾网逃自首也算逃逸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交通事故后逃逸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对于未构成犯罪的逃逸行为,公安机关可处罚款和拘留;对于构成犯罪的逃逸行为,将追究刑事责任并吊销驾驶证,终身不得重新领取。此外,逃逸行为还可能导致其他法律后果...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