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劳动争议怎样提起申诉

律师回答
摘要:劳动争议的解决需要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满意的当事人才能提起诉讼。此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在用人单位内设立,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提起申诉时,需要注意申诉时限和选择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的解决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和调解的原则,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经过劳动仲裁的处理程序。只有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依法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另外,《劳动法》还规定,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者也可在企业调解委员会先行申请调解。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但用人单位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非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申诉程序,劳动者可以直接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
提起申诉应注意申诉时限,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即知道或应当知道合法权益受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提起申诉时,除上述应了解和清楚的情况外,还应注意要到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如何填写仲裁申诉书等具体事宜,可到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详细咨询。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三条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延伸阅读
结语: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包括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劳动者应注意申诉时限,并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此外,用人单位内设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也可提供调解服务。当事人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保护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争议,也可寻求工会或第三方的协助。最终目的是达成和解协议,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五条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章 劳动争议 第七十八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的种类】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发生劳动争议怎么起诉维权

法律解析: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要求仲裁,对仲裁不服...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怎么起诉维权?

律师分析: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要求仲裁,对仲裁不服...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怎么起诉维权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要求仲裁,对仲裁不服可以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怎么起诉维权

法律解析: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即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因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要求仲裁,对仲裁不服...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吗

法律分析: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者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者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首先要在劳动纠纷发生法定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劳动仲裁申请,对仲裁结果不服时,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不能直...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吗

法律分析:发生劳动争议一般是不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因为根据《劳动法》,劳动争议一般是要先经过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多长时间提起申诉

法律分析: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年。劳动者申请仲裁是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后能直接提起诉讼吗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解析: 发生劳动争议后是不能直接起诉的,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后能直接提起诉讼吗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律师解答: 发生劳动争议后是不能直接起诉的,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能否直接起诉

发生劳动争议一般不能直接起诉。_x000D_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是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而是应该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才能起诉。_x000D_ 我国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实行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机制,而且劳...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争议发生后怎样申请仲裁

法律分析:劳动合同争议发生后,劳动者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查看全文

劳动合同争议发生后怎样申请仲裁

法律解析: 劳动合同争议发生后,劳动者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能怎样解决

法律解析: 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 1、协商解决。 2、企业有委员会组织的,职工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三十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 3、当事人...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能怎样解决?

律师分析: 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 1、协商解决。 2、企业有委员会组织的,职工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三十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 3、当事人...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能怎样解决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地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法院。法律依据:_x000D...查看全文

发生劳动争议能怎样解决

法律解析: 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处理: 1、协商解决。 2、企业有委员会组织的,职工可以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三十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 3、当事人...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起诉书怎样写

民事起诉状 原告:——性别-,年月日,出生,族,身份证号码,住所:电话: 被告:――有限公司,住所地:-―法定代表人:――性别-,职务:―――;电话:――― 原告因与被告关于劳动争议一案不服――劳仲案(――)第―――号裁决书的裁决...查看全文

劳动争议发生后,是否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发生劳动争议如果不是工资支付问题的,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应该首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不服才能起诉。 发生劳动争议可以直接起诉吗 一、发生劳动争议可以诉讼吗? 1、发生劳动争议不一定可以提出诉讼请求。 劳动争议不能直接提起...查看全文

怎样理解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认定及其影响。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劳动争议发生后60天内可申请劳动仲裁。对于支付工资争议,书面通知送达日为争议发生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争议中,劳动者主张权利日为争议发生日;解除或终止后的支付争议中,单位承诺支...查看全文

怎样理解“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法律分析:“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就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解除、终止等事项产生争议的当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的一年内,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仲裁。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