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提告1个月后仍未立案

律师回答
摘要:法院在七日内立案,保障当事人起诉权利,但需符合起诉条件,包括直接利害关系、明确被告、具体诉讼请求和事实、属于法院受理范围。适宜调解的民事纠纷,法院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除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将在七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原告可提起上诉。
法院诉前调解不成,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下: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延伸阅读
原告起诉一个月后,法院未立案,如何应对?
当原告起诉一个月后,法院未立案,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首先,与律师联系,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并确认是否有遗漏的文件或信息。其次,联系法院,了解立案进程和原因。如果是因为材料不完整或不符合法律要求,及时补充或修正相关文件。同时,可以考虑向法院提出催告申请,要求加快立案进度。如果法院拖延立案无正当理由,可以向上级法院或相关监督部门投诉。此外,可以考虑与被告进行协商,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如调解或和解。最后,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法律程序,积极参与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法院诉前调解不成,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将在七日内立案。当事人应保障起诉权利,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法院应在七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书。如果原告起诉一个月后法院未立案,可与律师联系了解情况,并与法院沟通立案进程。同时,可催告法院加快进度,如法院无正当理由拖延,可向上级法院或监督部门投诉。与被告协商解决纠纷,保护自身权益也是可选方案。请咨询律师以确保您的权益得到维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原告提告一个月后仍未受理

立案程序包括三个条件:犯罪事实发生、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属于自己管辖。法院只有在收到起诉书和相关证据资料后,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才会出具受理通知书。诉前调解不算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起诉必须满足原告与案件有直接...查看全文

原告提交起诉书一个月后仍未立案

民事诉讼中,起诉人应在七日内提交起诉书并通知当事人,法院应保障起诉权利。若一个月未立案,起诉人可了解情况并向上级法院申请审判监督。法院受理后将审查案件,符合条件则立案并开庭审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3条,法院应保障起诉权利,对...查看全文

原告提告被告,但开庭三个月后仍未作出裁决,该如何维权?

如果开庭三个月还没有出判决书,可以联系主办法官了解案件进展,并对法官个人原因进行投诉。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案件按第一审或第二审程序审理,适用相应的审限,普通程序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上诉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查看全文

原告申请诉前保全一个月仍未解决

法院接受保全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并立即执行。申请人需在30日内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否则法院解除保全。紧急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在诉讼或申请仲裁前向法院申请保全措施,需提供担保。...查看全文

原告立案还是被告立案?

诉讼中的当事人称谓及行政诉讼的范围:一审称原告、被告;二审称上诉人、被上诉人;再审称再审申请人、被申请人。行政诉讼适用于不服行政处罚、强制措施、侵犯经营自主权、拒绝颁发执照和保护权益等情况。...查看全文

辞职报告提交一个月后仍未收到反馈,怎么办?

员工辞职时,可以签任何内容并保留一份。提交书面辞职信时建议做好现场对话录音以作为证据。不想亲自交给领导辞职信,可以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将辞职信寄送到公司。在信封上注明相关信息并注明收件人姓名、联系方式、公司全称和详细地址。快递回执可...查看全文

原告起诉被告欠款,判决生效后被告仍未还,原告求助执行

欠钱不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调查债务人的财产,拒绝或隐瞒将面临拘留或罚款,但不涉及刑事责任。根据民事诉讼法,民事判决和裁定由执行地法院执行。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书等法律文书也需履行,拒绝可向法院申请执行。...查看全文

原告在被告答辩后是否仍需提供证据?

原告在民事诉讼中的主要程序包括陈述身份、诉状宣读、举证、质证、回答问题、发表辩论意见和陈述调解方案。根据最高法院的解释,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需要说明理由,若非故意或重大过失,证据仍应予以采纳。当事人可要求赔偿因逾期提供证据而增加的必...查看全文

原告向被告提交起诉书,但一个月内未见回复

起诉书交了一个月还没立案,起诉人可向上级法院申请审判监督。民事立案程序要求实行当场登记立案,一次性告知和补正材料,严格执行立案标准,禁止设定受理条件。禁止不予答复、不出具法律文书。...查看全文

原告立案之后怎样撤案

原告立案之后怎样撤案? 立案后能否撤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是否可以撤案,需要看刑事案件的性质:如果是自诉案件,被告人是可撤诉的;但如果是公诉案件,被告人则不能撤诉,因为公诉案件,就是由各级检察机关依照法律...查看全文

法院传票送达原告,被告仍未收到

起诉后,法院将起诉副本送达给被告,举证期过后确定开庭时间和地点,法院将开庭传票送达双方。在开庭前,可以召集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通知相关人员并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民事案件应在开庭前三日通...查看全文

原告未出庭,法院仍审理离婚案件?

离婚起诉需开庭,原告缺席可撤诉。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离婚案件时,需通知当事人参加庭审。如原告未参加庭审,法院可撤销诉讼。若被告提出反诉,法院可继续审理。经审理查明案情后,法院可对原告缺席进行判决。...查看全文

原告未能出庭,法院仍会审理案件?

被告不到庭不影响诉讼请求,法院可拘传并缺席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条和114条规定,被告可以委托代理人,离婚案件不去需要书面意见。诉讼代理人可以是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亲属或工作人员,以及由社区、单位或社会团体推荐的...查看全文

被告拖欠债务未偿还,原告提起诉讼后对方仍未归还,该怎么办?

欠债不还起诉后对方不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调查对方的其他财产,拒绝或隐瞒将面临拘留或罚款,不追究刑事责任。诉讼时效取决于借款合同,若未写明还款日期,诉讼时效为20年。诉讼条件包括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原告、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查看全文

原告起诉被告后仍与被告有业务往来

原告起诉被告原告证据不足怎么办 如果刑事案件,法院会认定证据不足,无罪释放;如果是民事案件,法院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证据不足作无罪判决的法理基础。 民事诉讼被告怎么起诉原告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查看全文

立案后原告可以撤诉吗

案件成立原告还可以撤诉吗 原告可以申请撤诉,最终由法院进行裁定。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四十五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三个原告,一个被告,原告撤诉后案件是否生效?

原告撤诉与被告应诉准备的关系:只有三个原告同时撤诉,被告无需应诉准备;只有一个原告撤诉,被告仍需应诉准备并提交答辩状。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法院审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8条,法院应在立案后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给被告,被告应在...查看全文

立案后原告死亡的案例判决?

律师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及时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承担诉讼的继承人有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查看全文

历时一个月的起诉书仍未立案

诉讼立案和判决书的时间问题。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法院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如果一个月后仍未立案,起诉人可向法院了解情况,或向上级法院申请审判监督。至于判决书的下达,不是所有案件都会当庭宣判,有些案件需等待定期宣...查看全文

立案八个月未开庭法官是否偏袒被告

1、案件的判决结果要看法律规定以及双方的证据。现在,尚未开庭,判决结果未出,不能判定法官的行为是否偏袒,现在主要是对诉讼程序不了解,才会产生各种误会。 2、法官主动调取证据是法律法规允许的,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的,法院可以主动调取...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