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员工是否符合条件?

律师回答
摘要:上班时间突发疾病算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视同工伤。而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其遗属可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上班时间突发疾病算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算工伤吗
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算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突发疾病死亡属于工伤吗
突发疾病死亡属于工伤吗?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才算是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况,可以被视为工伤。然而,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而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将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判断员工是否符合被辞退的条件?

员工辞退需符合法律规定,违法辞退需支付赔偿金。辞退条件包括试用期不合格、违纪、失职、刑事责任等。提前通知30日可辞退员工因病、无能力胜任、合同变更等情况。破产或困难时需提前通知工会并报告劳动部门,可裁减人员。不可辞退情况包括职业病...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工伤条件?

视同工伤的情形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活动中受伤、伤残军人旧伤复发。视同工伤的待遇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伤残军人旧伤复发的情况不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劳动者...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工伤认定条件?

本文主旨为可以视同为工伤的情况包括:1)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下突发疾病导致死亡或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2)在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活动中受伤的;3)原在军队服役并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获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

职工受到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工作前后的事故伤害、履行工作职责时的意外伤害、患职业病、工作外出期间受伤或下落不明、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应被认定为工伤。...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工伤认定条件?

单位应在一个月内申请工伤认定,否则劳动者可在一年内提出申请。劳动保障部门接受申请后需进行调查核实。工伤认定一般在60日内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并通知申请人和单位。...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减刑条件?

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悔改或立功,可减刑;重大立功表现包括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检举重大犯罪、发明创造、舍己救人、在灾害中表现突出以及对国家社会做出其他重大贡献。...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公司是否符合减资条件?

公司减资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保护股东和债权人利益。减资程序包括股东会决议、编制财务报表、通知债权人和变更登记。减资协议需获得2/3以上股东代表表决通过,并公告或通知债权人。减资后剩余资本必须符合法定限制。未通知债权人的减资违法。该案...查看全文

缓刑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是否符合条件?

缓刑适用条件及执行程序:对于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如不再危害社会,可宣告缓刑。法院宣告缓刑后,交由相关机关执行,包括判决书、执行通知书送交公安机关,由其考察罪犯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建设工程合同是否符合有效条件?

建设工程合同有效条件包括: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形式合乎要求。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是: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欺诈手段导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被撤销。...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工伤认定的条件?

工伤认定流程及申请主体:工伤认定包括申请、受理、承办和办结四个环节。申请主体可为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本人或其亲属、工会组织,应在事故发生后三十日内提出申请,最长不得超过九十日;若用人单位未提出申请,工伤职工或亲属可在一年内直接向劳动...查看全文

工伤判断标准:如何判断职工符合工伤条件?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三种情形下应视同为工伤,包括工作时间内突发疾病死亡、在维护国家利益活动中受伤、伤残军人旧伤复发。根据不同情形,待遇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其中,伤残军人旧伤复发的情况不享受一次性伤残...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减刑的条件?

根据《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减刑程序包括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并对确有悔改或立功事实的犯罪分子裁定减刑。减刑的适用条件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包括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强奸罪立案条件?

强奸罪的主旨是,无论采取何种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并强行与其发生性交的行为都应被视为强奸罪,包括与精神病患者或痴呆者发生性行为。妇女的同意是重要的,但对于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在未发病期间的性行为,妇女本人的同意可以排除强奸罪。被害妇女的作...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符合缓刑的条件?

对于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可以宣告缓刑,除非社会危险性较大。对于未满十八周岁、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间,可以限制犯罪分子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

正当防卫的条件:(1)防卫目的必须合法;(2)针对不法侵害行为;(3)针对实施不法行为的人;(4)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根据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代位继承的条件?

被继承人的子女或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其后代代位继承遗产。代位继承人必须是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包括孙子女及更远的后代。被代位人在死前必须享有继承权,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不适用于遗嘱继承。代位继承人原则上只能继承被...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是否符合毁财案件?

毁财案件中的行为人可能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其刑事立案标准包括:造成五千元以上财物损失、三次以上毁坏财物、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财物,以及其他严重犯罪情节。...查看全文

如何判断一名罪犯是否符合缓刑条件?

本文指出累犯应当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且不能享受缓刑或假释的待遇。根据刑法规定,累犯的法律后果有三个:从重处罚、不适用缓刑、不适用假释。对于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减刑。而对于因累犯及特别累犯被判处死...查看全文

怀孕期间如何判断是否符合缓刑条件?

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若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且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可适用缓刑。...查看全文

如何确定员工是否符合录用条件?

合法、明确、具体的录用条件应提前公示或告知,如明示条件、劳动合同约定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进行背景调查,核实个人信息是否真实,是否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建立试用期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标准、方式和方法,并事先告知劳动者,让其认同。...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