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网络谩骂和威胁?

律师回答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辱骂他人的治安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辱骂他人的治安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延伸阅读
应对网络谩骂和威胁的法律保护措施
应对网络谩骂和威胁的法律保护措施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个人可以通过保留证据、记录谩骂和威胁的内容、截图等方式收集证据,以便在需要时向警方报案或起诉。其次,网络平台应加强管理,建立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恶意言论和威胁行为,对违规者进行封禁或追责。此外,法律法规也应加强对网络谩骂和威胁的打击,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同时,教育和宣传也是重要的一环,提高公众对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言论自律。综上所述,通过个人、平台、法律和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网络谩骂和威胁,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结语:网络谩骂和威胁行为的法律保护措施应当得到加强和完善。个人应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警方报案或起诉,网络平台应加强管理和建立举报机制,法律法规应明确相应责任和处罚,同时教育宣传也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措施,我们能更有效地应对网络谩骂和威胁,保护个人权益和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七十七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面对网络威胁,如何应对?

网络恐吓威胁的处理方法:1、收集证据后向公安机关报案,进行立案侦查。2、恶劣情节破坏社会秩序的,法院可提起公诉,追究刑事责任。恐吓他人人身安全的可处罚款或拘留,勒索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扰乱社会秩序构成寻衅滋事罪。【法律依据】:治安...查看全文

网络威胁来临,如何应对?

网络威胁恐吓可报警处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方可能面临行政拘留或刑事责任。当事人应坚决警告对方,收集证据,并寻求警方帮助,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查看全文

应对网络谩骂的方法

网络辱骂行为的应对方法包括通知网站删除相关帖子、报警和起诉。受害人可通过举报或联系客服要求网站删除侮辱帖子,否则网站需承担连带责任。报警可使辱骂者面临拘留或罚款,严重情况可构成犯罪。受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辱骂行为、删除帖子并...查看全文

在网上被辱骂和威胁,甚至威胁要砸车,该如何应对?

如果被人威胁要伤害自己和家人,应当及时向警方求助,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查看全文

面对前夫的辱骂和威胁,如何应对?

离婚后男方不执行法院判决属于违法行为,女方可向法院提交执行申请书并报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其他方式侮辱或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女方应搜集男方骚扰的证据,并在家中安装监控以防上门骚扰。...查看全文

应对网络威胁的方法

遭到恐吓时,需要搞清楚威胁者身份、动机和可能行动,恐吓者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恐吓行为可能受到拘留、罚款或有期徒刑等处罚。...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辱骂?

网络暴力辱骂的处理方法: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可以向侵权行为地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此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恐吓和威胁?

恐吓威胁他人行为可报警,公安机关可采取行政拘留措施,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恐吓威胁行为处罚: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罚款。构成犯罪者可定罪,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恶劣者:五年以上十年...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恐吓和威胁?

处理恐吓威胁他人的方式:1、轻微的可调解处理,达成协议不予处罚;2、调解未达成协议或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可处罚并告知可提起民事诉讼;3、恶劣行为可处拘留或罚款;4、威胁他人的行为如写恐吓信、侮辱、诬告陷害等,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威胁和恐吓?

受到威胁恐吓的办法:当事人可以立刻报警处理。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展开调查,确认情况属实的,应当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查看全文

发信息侮辱造谣威胁谩骂威胁怎么判

谩骂侮辱散播谣言会判什么罪 谩骂侮辱散播谣言会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查看全文

面对威胁和恐吓,如何应对?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于收到严重威胁恐吓的骚扰短信,当事人可以报警处理。公安机关将根据具体情况依法处罚,包括拘留和罚款。根据该法,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或打击报复、多次发送...查看全文

面对威胁和吓唬如何应对?

被威胁恐吓的应对方法包括:轻微情节可向公安机关反映,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对;严重情节可构成寻衅滋事罪;恐吓威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恐吓行为以及对生命、身体、自由、名誉、财产等事项的威胁。根据相关法规,寻衅滋事罪的惩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网购纠纷中如何防范和应对威胁?

网购纠纷威胁消费者,可报警求助并保留证据。消费者应选择信誉好的商家,沟通后再购买。恶意威胁行为可处罚款或拘留,但刑事犯罪是否成立有争议。网购形成合同关系,双方应按约定履行义务,卖方如不履约应承担违约责任。...查看全文

网友拍照威胁,该如何应对?

被网友威胁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护自己:警告违法行为、寻求帮助、保存证据、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存在威胁恐吓等严重行为,建议保留证据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这些行为可能面临拘留、罚款、有期徒刑等刑罚。...查看全文

面对威胁,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威胁和恐吓:根据情况判断,严重情况报警,公安部门会处理;观察环境,逃离人群密集或稀少地方;稳住对方,并了解原因,如无错先满足要求后报警;对方只言语威胁,检查自身过错后报警;短期威胁需寻求保护,防止伤害;威胁恐吓罪证据包括文...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网络暴力辱骂?

网络暴力辱骂的处理方法及法律依据。受害人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向侵权行为地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网络辱骂属违法行为,侵害人身权益,需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查看全文

网约车辱骂威胁,如何处理

培训机构不退学费属霸王条款。消费者可以首先与培训机构协商,请求培训机构及时退款,就退款事项达成不一致,培训机构仍不愿意退款的,消费者可以以培训机构侵权为由向法院起诉,请法院强制执行。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查看全文

网络恐吓威胁如何处置

网络恐吓威胁如何处置 在遭遇了网络恐吓威胁之后害怕是正常的,但不能够光害怕,在害怕之后也需要想办法去解决这类的问题,如果后果比较严重的话,建议这时候可以考虑报警。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言语威胁和恐吓?

当受到严重骚扰短信威胁时,当事人可报警。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处以拘留等行政处罚。具体行为包括写恐吓信、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诬告他人、对证人及其亲属威胁、多次发送干扰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