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借款合同纠纷的策略

律师回答
摘要:处理借款合同纠纷的方法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纠纷起诉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借据、合同、担保书、抵押物证明等。在民间借贷案件中,除了借条,还需加强对钱款交付事实的举证,如银行转账凭证。法院对钱款如实交付进行审查和认定。
一、借款合同纠纷要如何处理
1、协商。是指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合同的约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达成和解协议,自行解决合同纠纷的一种方式。这是最有利于双方关系维系的处理方法,有利于避免双方产生更进一步的、不可修复的矛盾。
2、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在第三者(即调解的人)的主持下,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由第三者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明劝导,促使他们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3、仲裁。即由第三者依据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或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按照法律规定对合同争议事项进行居中裁断.以解决合同纠纷的一种方式。仲裁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设立的解决争议的一种法律制度。但是价格相对较高。
4、诉讼。也就是打官司。一般历时较久,但是费用相对较低。
二、借款合同纠纷起诉证据
1、因债权债务纠纷起诉至法院时,应提供与债务案件有关的证据为: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借据、收据、借贷合同等,或者与案件无利害关系的两个以上证人证明,或者其他证据线索。
2、担保书原件,或者负连带责任人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现实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的证据。
3、抵押物的名称、数量、规格、质量及价款数额等到情况的证明。
4、债务人逾期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其他违反民事合同行为,以及债务人现实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的证据。
5、要求追回的抵押物的名称、数量、存放地点的证据等。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出借人除了要提交借条等证据外,还需加强对钱款交付事实进行举证。除了金额较小的借款,可以在做出合理解释的基础上主张现金交付外,大额的一般要求有银行转账凭证等证据证明钱款已如实交付。这主要是因为民间借贷案件中虚假诉讼比例过高,法院加强了对钱款如实交付的审查和认定。
延伸阅读
结语:针对借款合同纠纷,处理方式多样,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协商和调解有利于双方关系维护,避免进一步矛盾。仲裁是普遍采用的解决争议方式,但费用较高。诉讼则费用相对较低,但历时较久。起诉时应提供与债务案件相关的证据,如借据、收据、借贷合同、证人证明等。担保书、抵押物情况和债务人履行情况等证据也需提供。在民间借贷案件中,除了借条等证据外,加强对钱款交付事实的举证也很重要。如有更多问题,可点击立即咨询按钮,专业律师在线解答。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应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超过以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应对借款纠纷的策略

借款纠纷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调解解决、申请支付令、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 借款合同未约定利息的情况下,视为不支付利息,但定期无息借贷逾期还款或不定期无息借贷经催告后要求支付逾期利息则需要支付。 借款纠纷的解决方式及对于借款合同未...查看全文

借条纠纷:应对策略

借条无效,债务人可申请撤销借据。无效借条不受法律保护。《民法典》规定借款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包括借款种类、数额、利率等。借款人应提供真实情况。借款利息不得预先扣除,应按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并计算利息。...查看全文

解决借款合同纠纷的策略

借款合同纠纷可通过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申请调解、仲裁或起诉。协商解决有利于维护双方关系,简便迅速,诉讼应及时解决纠纷,减少经济损失,维护各方利益。...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纠纷的应对策略

在解决购房合同纠纷时,首先应该尝试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寻求相关组织进行调解,这些组织包括居委会、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此外,如果争议无法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还可以通过民事诉...查看全文

应对保管合同纠纷的策略

保管合同纠纷解决的方法包括协商、诉讼和仲裁。当事人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共识,如无法协商,可按约定选择诉讼管辖法院起诉解决。若约定仲裁,需明确具体的仲裁机构和事项。违约责任应根据保管合同约定确定。律师可协助解决保管合同纠纷,提供专业...查看全文

应对买卖合同纠纷的策略

买卖合同纠纷解决方式:协商、仲裁、诉讼。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双方当事人应首先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选择仲裁;若仲裁不成,可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查看全文

中介合同纠纷的应对策略

中介合同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协商是最佳方式,如无法达成一致可要求调解或仲裁。如果合同无仲裁条款且未达成仲裁协议,可向法院起诉。 中介合同纠纷解决的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最终可通过法院解决。...查看全文

应对采购合同纠纷的策略

采购合同纠纷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解决。协商是自愿解决,非必经程序;调解由第三方主持;仲裁通过仲裁机关裁决解决;诉讼需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查看全文

应对装修合同纠纷的策略

装修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主要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友好基础上协商解决纠纷,如无法协商一致可要求调解机构介入。若仍无法解决,可以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若合同中没有仲裁条款,也没有...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纠纷的应对策略

买卖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包括协商解决和仲裁解决。协商解决是首选,双方当事人应按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纠纷。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选择仲裁,由中间人或第三方机构根据规定或协议对纠纷进行裁决。...查看全文

应对企业合同纠纷的策略

企业合同纠纷解决的关键在于明确合同类型、适用法律规范、审查合同有效性、确定签订地、追究违约责任。当事人无法和解时可按仲裁协议提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查看全文

应对阴阳合同纠纷的策略

阴阳合同纠纷认定原则及解决方法: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认定阴阳合同的有效性,差价小且以装修名义的一般有效,差价大的一般无效。对于恶意串通或避税的,合同有效但过户价格无效。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可调解,否则合同不成立。防范风险需注意不签订阴阳...查看全文

阴阳合同纠纷的应对策略

阴阳合同是为了避税等目的签订的合同,属于违法行为,应认定为无效合同。违法行为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关行政部门应予以处罚。情节严重者还应承担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房产合同纠纷的应对策略

房产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行政和诉讼等。双方当事人可以先进行协商,若无法达成一致,则可寻求其他解决方式。调解是指购房纠纷的买卖双方在相关部门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解决问题。如果购房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则适用仲裁。...查看全文

应对租房合同纠纷的策略

租房纠纷的解决主要通过协商和诉讼/仲裁两种方式。协商解决是首选,若无法达成一致,则可按合同约定进行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仲裁机构可事先约定或临时选择,法院则具有管辖权。个人租房纠纷主要指个人租房问题,单位租房纠纷不在此范畴。合同约定...查看全文

应对劳务合同纠纷的策略

劳务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多样,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根据《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违约方应按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劳务合同纠纷的诉讼管辖规定是按照被告所在地确定管辖法院。在劳务合同中,雇主与雇员的法律地位存在不平等,因此劳务合同纠...查看全文

保险合同纠纷的应对策略

保险合同纠纷处理方式:协商和仲裁。协商是双方自愿解决纠纷的方式,依据法规和合同条款,求同存异。仲裁是当协商无法达成一致时,通过国家规定的仲裁机关作出裁决解决纠纷。...查看全文

应对委托合同纠纷的策略

合同纠纷解决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其中协商是最佳方式,调解可以由相关机构进行,仲裁可根据合同条款或协议申请,而诉讼适用于无仲裁条款或协议的情况,涉外合同纠纷可能引用外国法律。...查看全文

应对租赁合同纠纷的策略

租赁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合同当事人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若无法达成一致,可寻求有关机构的调解或仲裁机构的仲裁。如果合同中未订立仲裁条款,也未达成仲裁协议,合同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寻求司法解决。...查看全文

加盟合同纠纷应对策略

民事争议应优先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一致,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决定管辖权。起诉需满足条件: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原告,明确的被告,具体的主张、事实和理由,属于法院受理范围。...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张云龙

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

专职律师拆迁安置、拆迁安置

已服务60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