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是否涉嫌职务侵占罪

律师回答
摘要:股东可以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根据该条款,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对于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相同行为的,会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股东可以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职务侵占罪是指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比较大的行为。犯本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股东是否可以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延伸阅读
股东职务侵占罪调查:证据是否足够支持指控?
在股东职务侵占罪的调查中,关键问题是证据是否足够支持指控。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指控必须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才能成立。对于股东是否涉嫌职务侵占罪,调查人员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财务记录、合同文件、银行交易记录等证据。同时,还需要调查涉案股东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如果证据确凿,能够证明股东以非法手段侵占公司职务权益,那么指控就有足够的依据。然而,如果证据不足或存在合理解释,指控可能无法成立。因此,在股东职务侵占罪的调查中,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严谨的调查和证据收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保证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
结语:股东是否可以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法律依据在《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中有明确规定。根据该条款,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将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行为,将被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在股东职务侵占罪的调查中,确保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严谨的调查和证据收集,才能保证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5月14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35号)和2007年10月25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号)同时废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技术制作电子笔录等材料,可以使用电子印章制作法律文书。对案件当事人进行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的过程,公安机关应当同步录音录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二百零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无罪或者罪轻的事实、申辩和反证,以及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对有关证据,无论是否采信,都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管,并连同核查情况附卷。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涉嫌职务侵占罪吗?

行为人假造工资不构成职务侵占,应按诈骗行为追究法律责任。职务侵占罪适用于非国有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诈骗罪适用于一般主体,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两者在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意图和定罪量刑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查看全文

村主任是否涉嫌职务侵占罪?

村主任可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因其属于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而村民委员会是独立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可被视为其他单位。因此,村长可成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查看全文

职务侵占是否涉嫌刑事犯罪?

职务侵占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可追究刑事责任,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物占为己有需立案追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者,应追究刑责。侵占公司财物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者,属“数额较大”,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职务侵占罪...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是否还能算作侵占?

本文介绍了算归还赃款并不影响犯罪构成的原则,同时给出了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标准和涉嫌职务侵占罪主动归还赃款后可以撤案的情况。最后,文章列举了职务侵占案件中嫌疑人的诉讼权利。...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是否会被拘留?

职务侵占罪是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数额不同将受到不同刑罚。被指控职务侵占罪者应尽快寻求专业律师帮助,了解法律知识并维护自身权益。...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房产是否可售?

职务侵占行为超过6万元构成犯罪,需刑事拘留。刑拘期间如涉及房产,法院可查封。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者可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者可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没收财产。...查看全文

涉嫌侵占公司财物,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是否包括侵占公司的非法财物,司法实践中存在定性问题。挪用非法收入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也存在争议。单位非法所得是否属于单位财产,涉及法理基础和法律规定的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指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查看全文

财务人员涉嫌职务侵占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量刑指导意见,犯职务侵占罪的量刑起点根据数额不同进行确定,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处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刑,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处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根据其他犯罪事实可增加刑罚量。本文举例说明了...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但已偿还,是否仍属侵占?

职务侵占罪的归还赃款不影响犯罪构成,法院可从轻处罚。主动归还赃款不一定能撤案,需满足法定条件。职务侵占案中嫌疑人有诉讼权利,如回避、提供证据等。证人可因疾病、无法出庭等原因不作证。主动归还赃款不能免除刑事处罚,但对量刑有利。...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犯罪是指什么

涉嫌职务侵占罪就是指具有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嫌疑,需要侦查取证。行为人涉嫌职务侵占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公司职工职务侵占是否涉嫌违法

本文讲述了职务侵占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数额较大的起点按照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的二倍,即六万元。...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六万元,是否被判刑?

职务侵占数额较大者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者将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可能被没收财产。国有单位人员及其委派人员犯此罪也将受到相应的定罪处罚。...查看全文

股东告发公司法定代表人涉嫌职务侵占

法人不能成为职务侵占的主体,股东可向公安机关举报公司法定代表人职务侵占。职务侵占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是企业法人,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股东有权享受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查看全文

股东能否构成职务侵占罪?

本文介绍了构成职务侵占罪的主要条件,包括利用职权和便利条件、履行职责过程中侵占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等。同时指出股东和合伙人均可能构成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是指利用职权和便利条件侵占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数额较...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如何处理?

职务侵占罪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罪客体包括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领导者、经理、部门负责人、一般职员、工人等。主观要件是直接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公司...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如何认定

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危害社会,对危害结果抱有希望或放任态度。根据《刑法》第271条,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数额不同处不同刑罚。国有单位人员也适用此法。根据《刑法》第183条,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编造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将受到定罪...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如何报案?

本文介绍了职务侵占的立案要求和相关法律规定。职务侵占行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立案,包括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为己有、涉及金额较大或巨大、涉及占有金额较大的财物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被侵占公司可以报警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同时也要加强公司...查看全文

企业法人涉嫌职务侵占罪?

法人自报自销不属于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适用于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判2年

职务侵占罪数额巨大应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可判缓刑。根据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条件的可判缓刑。职务侵占罪是指利用职务便利将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数额...查看全文

涉嫌职务侵占罪会怎么判

法律分析:涉嫌职务侵占罪会这样判: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法律依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