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诽谤的法律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诽谤罪的规定及立案标准: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贬损他人人格,构成犯罪。立案标准包括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形,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可构成诽谤罪。部分网络举报即使失实也不属诽谤罪,有关部门应负责核实并公布调查结果。
一、诽谤罪的规定
1、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的立案标准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形: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诽谤多人造成恶劣影响的;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
2.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3.此外,网络举报即使部分内容失实,不属诽谤罪。与广大网民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对待,负责任地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不属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就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结语: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名誉的行为,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对于情节严重的诽谤行为,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立案时,需要满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条件。网络诽谤的标准是,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即可构成情节严重的诽谤罪。同时,网络举报即使部分内容失实,只要非故意捏造事实并散布,不属于诽谤罪。相关部门应认真核实举报内容,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一百零一条 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肖像权 第一千零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有明确约定,肖像权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因解除合同造成对方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肖像权人的事由外,应当赔偿损失。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名誉诽谤罪的法律规定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况,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在通过网络实施此类行为的情况下,被害人可以向...查看全文

诽谤名誉权?

律师分析: 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权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名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查看全文

名誉诽谤罪?

律师分析: 犯诽谤罪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罪属于亲告罪,告诉才处理,需要受害者自行至法院起诉,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罪的,公安机关可提供协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查看全文

名誉诽谤属于什么法规?

法律解析: 名誉诽谤属于诽谤罪。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诽谤罪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查看全文

名誉诽谤属于什么法规?

律师解答: 名誉诽谤属于诽谤罪。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诽谤罪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查看全文

名誉诽谤属于什么法规?

法律解析: 名誉诽谤属于诽谤罪。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分别以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定罪处罚。诽谤罪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查看全文

名誉权和诽谤

1、性质不同。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2、适用对象不同。 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查看全文

名誉权与诽谤权的法律定义及区别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内容真实但法律禁止公开宣扬也可构成侵权。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对象,但可以成为名誉侵权行为的受害者。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查看全文

婚姻中名誉诽谤的定义

恶意诽谤他人名誉且情节严重者可构成诽谤罪,可向法院追究刑事责任。中国法律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实并以暴力或其他方式恶意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剥夺政治权利。维权时应收集证据,报案或直接起诉,先协商要求...查看全文

名誉权跟诽谤罪?

律师分析: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而以书面、口头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查看全文

名誉权跟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而以书面、口头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查看全文

侵犯名誉权 诽谤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查看全文

诽谤权和名誉权?

律师分析: 一、诽谤罪和侵犯名誉权的共同之处 1、二者侵害的客体都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2、行为方式基本相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一般均可成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3、行为后果都是造成受害人精神上、心理上的损害,导致受害人的社会评价...查看全文

什么是名誉诽谤

法律分析:诽谤为捏造事实贬损他人、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该类行为情节严重的,行为人可能构成诽谤罪。《刑法》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

污蔑诽谤 名誉权

法律分析:1、根据法律规定,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如果在公共场所公然侵害他人名誉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查看全文

诽谤他人名誉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诽谤罪要求主观上的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虚假事实,希望损害他人名誉,目的是败坏他人名誉。若行为人误认虚假事实为真实事实或扩散虚假事实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查看全文

名誉权和诽谤的区别?

律师分析: 一、侵害名誉权的权利和义务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诽谤罪的犯罪主体和被害人,只能是自然人; 二、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方式,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因此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侵害名誉权的方式; 三、诽谤罪的危害结果,是对社...查看全文

名誉权和诽谤的区别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罪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首先,侵犯名誉权的内容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而诽谤罪所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其次,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可以是过失行为;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即使在善意的检举、揭发...查看全文

名誉权和诽谤的区别

侵犯名誉权和诽谤罪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首先,侵犯名誉权的内容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而诽谤罪所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其次,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可以是过失行为;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即使在善意的检举、揭发...查看全文

污蔑诽谤他人名誉

法律分析:1、根据法律规定,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2、如果在公共场所公然侵害他人名誉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李亚东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知识产权、知识产权

已服务102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