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还能再原单位工作

律师回答
摘要:撤诉后再次申请劳动仲裁的法律问题及注意事项。撤诉后一定期限内再次申请仲裁仍可受理,但频繁撤诉会增加负担。申请人应在权利实现后慎重考虑撤诉,咨询专家律师意见,以实现维护合法权益的目的。
对于劳动仲裁申诉人在撤诉以后,能否再次申请仲裁的问题,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均未作明确规定,但在仲裁实践中,很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当事人在撤诉以后,在法定的申请仲裁期限届满之前,再次提起申诉的,仍可受理。
不过,大家不要认为:既然撤诉后,还能再诉,就可以在劳动仲裁期间随意撤诉。因为尽管申诉人撤诉时,可能还享有再诉的权利,但撤诉时的仲裁费是由申诉人承担的,申诉人撤诉的次数越多,负担的仲裁费也越多。
所以,申诉人不要轻易撤诉,最好是在自己的权利实现以后,再决定撤诉,只有这样,才能既能免打官司耗资费力,又能顺利地、经济地实现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目的。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知道,当事人在申请劳动仲裁后,满足一定的条件是可以申请撤诉的,申诉人撤诉后在一定的期限内也享有再诉的权利。但撤诉又再诉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麻烦,也会增加当事人的负累。当事人在申请劳动仲裁后又想撤诉的,最好是事先咨询一下劳动争议方面的专家律师的意见,谨慎考虑。
延伸阅读
劳动仲裁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
劳动仲裁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一方面,劳动仲裁的结果可能对员工的职业前景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员工胜诉并获得合理的赔偿或权益保护,他们可能在职业发展中获得公正对待和更好的资源分配。此外,通过劳动仲裁争议的处理,员工可能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劳动仲裁也可能对员工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参与劳动仲裁可能使员工被标签化,被雇主认为是麻烦制造者,从而降低了他们在职场中的信任度和职业机会。此外,劳动仲裁过程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员工分心于法律纠纷,而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提升机会。
综上所述,劳动仲裁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而双重的。它既可能为员工带来公正和权益保护,也可能对其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面临劳动争议时,员工需要综合考虑自身职业目标和长远利益,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结语:综上所述,劳动仲裁涉及的撤诉和再诉问题需要谨慎考虑。尽管申诉人在撤诉后有再次申请仲裁的权利,但频繁撤诉也会增加负担。建议申诉人在权益实现后再决定是否撤诉,以经济高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劳动仲裁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能带来公正保护,也可能对职业机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员工在面临劳动争议时应综合考虑自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做出明智的决策。
法律依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三条 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离职员工仲裁单位后还能在原单位工作吗

法律分析:通常情况下,劳动仲裁可以由劳动者本人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如果对劳动仲裁的结果有异议,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是对方不履行劳动仲裁确定的义务,则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无缘无故被公司解雇,主要有两种维...查看全文

在原工作单位离职一年后还能仲裁吗

法律分析:一、在原工作单位离职一年后还能仲裁吗公司离职一年了,不可以劳动仲裁,离职以后还能申请劳动仲裁,但是申请仲裁要在仲裁时效之内。劳动争议申请仲裁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即离职后一年内可以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查看全文

单位已注销还能劳动仲裁吗

法律分析:一、单位已注销还能劳动仲裁吗企业破产或关闭还是可以到当地劳动部门申请仲裁的,如果劳动争议发生时,用人单位进入破产清算,那么劳动者仍可在仲裁时将其列为被申请人,清算组可以代表破产企业参加诉讼和仲裁活...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调解后还能再仲裁吗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是可以进行劳动仲裁的,那么如果我们已经同意了劳动调解,是否还可以进行劳动仲裁,相关的规定是怎样的?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查看全文

工作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怎么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一、工作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怎么劳动仲裁没有合同申请仲裁的话,可能给日后维权的举证带来不便,可以工作期间注意收集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申请劳动仲裁。没有劳动合同申请劳动仲裁需要的证据有以下这些:...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在单位所在地还是工作所在地

我和单位不在同一个省市,可以在我所在地申请劳动仲裁吗?申请劳动仲裁应当去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是在工作地点还是单位所在地

律师分析:仲裁地的选择:公司的注册的所在地或者履行劳动合同所在地的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中用人单位让员工作证

用人单位是否可以提起劳动仲裁 用人单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申请仲裁的条件如下: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查看全文

单位怕劳动监察还是劳动仲裁

一、仲裁      单位不怕劳动仲裁的原因如下:1、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规...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第一次告错单位了,还可以再申请仲裁吗

劳动仲裁撤销了还可以再申请吗 撤销劳动仲裁之后,仲裁时效中断,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内,可以再次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查看全文

单位怕员工劳动仲裁吗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不违法,不用怕员工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法律依据:_x00...查看全文

申请劳动仲裁还能在单位上班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是因为劳动合同的解除产生纠纷,且双方都认同这一事实,那么在劳动仲裁期间,劳动者可以到新的用人单位上班。但如果双方因此产生争...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庭撤诉后,劳动者还能再申请仲裁吗?

劳动仲裁撤诉根据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分为两种情况。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自行撤诉后再次申请仲裁,符合条件的仲裁委员会应重新受理并重新计算申请时效。然而,如果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重新申请。当...查看全文

劳务工跟用人单位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劳动仲裁受理范围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查看全文

劳动仲裁找什单位

劳动仲裁应当找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我国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查看全文

怎样劳动仲裁单位

仲裁申请人应当提交书面的仲裁申请,并依照被申请人的数量提交副本。申请书应载明法定内容,包括: 1、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查看全文

单位拖欠工资能申请劳动仲裁吗

单位拖欠工资能申请劳动仲裁吗 可以,劳动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就工资纠纷申请劳动仲裁,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查看全文

单位拖欠工资能申请劳动仲裁吗

法律分析: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能申请劳动仲裁。拖欠工资的争议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受案范围之内,因此劳动者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或者口头的仲裁申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查看全文

单位可以劳动仲裁员工吗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调岗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员工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需员工携带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以及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等材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

单位可以劳动仲裁员工吗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调岗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员工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需员工携带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以及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等材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