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法律认定

律师回答
摘要: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根据最高法院解释,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主要责任即构成交通肇事罪。若逃逸并满足特定情形,如酒驾、无证驾驶、安全装置不全等,将被定罪处罚。
一、交通肇事逃逸如何鉴定构成犯罪
发生交通事故后,造成一人以上重伤,并且承担主要或者全部责任的,就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相关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延伸阅读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刑事责任和法律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后,未停车或未及时报警,逃离现场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罪行,一旦被定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法律处罚。刑事责任包括刑罚和法律制裁,如拘役、有期徒刑等;法律处罚则包括罚款、吊销驾驶证等。根据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法院将会依法判决相应的刑罚和处罚。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醒广大驾驶人员遵守交通规则,承担起交通安全的责任。
结语:交通肇事逃逸罪行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一旦被定罪,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法律处罚,包括刑罚和法律制裁。这一规定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当时刻遵守交通规则,承担起交通安全的责任,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一百〇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调查第三节交通肇事逃逸查缉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离事故现场,推卸责任的行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包括违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逃逸、酒驾毒驾逃逸、无驾照驾驶逃逸、驾驶不安全车辆逃逸、驾驶无牌证车辆逃逸、严重超载逃逸以及为逃避法律追究逃逸。...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法律定义

本文介绍了公安部70号令《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具体来说,肇事逃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法律定性

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分为五类: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全部责任和无责任由一方违章引起,另一方无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由一方主要违章,另一方或第三方次要违章引起;同等责任指各方违章情节相当,均负同等责任。...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认定

法律分析: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认定: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的,那么就会被认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那就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罪逃逸。...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

一、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标准交通肇事逃逸应具备的条件:第一,时间上当事人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第二,当事人主观上是为逃避法律责任(是否包括刑事和民事责任,认识不一,我们倾向仅仅是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

法律分析:一、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的关系 根据1991年9月22日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负全部责任。 交通肇事罪...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认定原则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包括:造成死亡或重伤、负全部或主要责任且逃避法律追究的;造成财产损失且无法赔偿三十万元以上的;酒后、吸毒后驾驶致重伤的;无驾照驾驶致重伤的;明知安全装置不全或车辆失灵驾驶致重伤的;明知无牌证或已报废车辆驾驶致重伤的...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认定标准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与处罚: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需满足明知肇事事故的前提条件,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是主要动机。对于逃逸行为的处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可罚款200-2000元并拘留,发生重大事故且逃逸构成犯罪则吊销驾驶证并终身不得...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认定的方法

本文阐述了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及其在《解释》中的规定。逃逸行为需同时具备主观客观要件,主观方面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客观方面指逃离现场。在司法实践中,逃逸行为在客观上都是驾车离开现场,但驾车离开不一定代表逃逸。因此,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查看全文

论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认定

交通肇事罪逃逸的认定及相关规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逃逸情况可分为交通肇事罪逃逸、未遂和中止。具体构成犯罪及处罚需根据事实和证据判断。法律依据为《刑法》第133条和133条之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侵犯客体、过失主...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法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或救助义务,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逃离道事故现场的;客观上有逃离现场的行为的,那么就会被认定肇事逃逸。法律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罪行的法律处理

交通肇事逃逸刑事犯罪处理及不构成逃逸的情形。根据刑法,逃逸肇事者可被追究刑责,根据情节量刑。特别恶劣情节的可判三至七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可判七年以上。不构成逃逸的情形包括:事实无争议并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报案、及时抢救伤者并报案、...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

法律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包括:_x000D_ 1、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_x000D_ 2、从事发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上来进行判断,审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节,也可以从嫌疑人事发时的行为表现上进行...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

律师分析: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包括:1、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2、从事发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上来进行判断,审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节,也可以从嫌疑人事发时的行为表现上进行认定;3、从对事发后行为人对现场遗留证...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

法律解析: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办法包括:1、从对事发中行为人对事故的明知程度进行判断;2、从事发后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上来进行判断,审查嫌疑人是否具有逃逸的情节,也可以从嫌疑人事发时的行为表现上进行认定;3、从对事发后行为人对现场遗留证...查看全文

交通法肇事逃逸的认定规定?

法律解析: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查看全文

交通法肇事逃逸的认定规定?

律师解答: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 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认定: 1、主观为故意。即使交通肇事是过失的心理状态,但是行为人对肇事行是明知的,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 2、客观上实施了逃逸的行为。根据相关的规定,逃逸行为具体的表现形...查看全文

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定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若因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查看全文

肇事逃逸罪行的认定

交通运输业发展快速,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上升,扰乱交通秩序。根据法律,逃逸要受罚,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行为需构成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规定,构成交通肇事罪方可认定为逃逸。逃逸目的是逃避法律追究,需考虑主观目的。报警避免被...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