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和单位签新合同离职可以赔偿吗

律师回答

法律分析:一、不想和单位签新合同离职可以赔偿吗
没签合同主动离职一般情况下是要求双倍的工资赔偿。
(一)先了解案情,确定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即找到被申请人。现在有些单位让劳动者签订空白合同,一旦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就很难确定用人或用工单位。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社保明细、工作牌(证)等来确认被申请人。
(二)确定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是区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法律规定劳动争议有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工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委员会管辖。
(三)写好《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一般格式是申请人的姓名和住址等、被申请人的名称、社会信用代码和地址等具体信息。
(四)准备证据,可以把《劳动合同》、工资单、社保明细等书面材料准备好,如果有录音可以刻成光盘等。
(五)把《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和相关的证据材料交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准备一式三份,交两份给劳动争议仲裁委,自己留一份(如果是劳务派遣,需要一式四份)。
(六)劳动争议仲裁委在收到材料后,会在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会通知劳动者。如果受理,会把开庭时间一并通知。
二、员工办理离职手续的流程是什么?
(一)为从事有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做健康检查。
(二)办理工作交接。离职员工除工作交接外,应立即停止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对外从事一切业务。将该员工经手的工作交接到其他人员或主管。工作交接有助于防止员工仓促离职,出现工作脱节,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公司财物、文件资料及清偿债务。员工在公司期间,由公司配发的或者由员工本人掌管的属于公司的财物,企业应指定专人接收。并将员工在职期间保管和使用的全部文件资料进行清理,如客户名单、各种图表图纸、财务账本、工作计划、技术资料等。另外,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公司应清查该员工在职期间是否欠有公司债务,如借款、赔偿款、罚款等。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目前如果没有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过错,因此根据我们国家《劳动合同法》当中的规定,此时劳动者完全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的方式,要求用人单位对此进行赔偿,也就是按照双倍工资进行赔偿,这是对用人单位的惩罚。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没签劳动合同被单位无合法理由辞退的,属于单位单方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并同时可以要求单位支付最多11个月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
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单位不签劳动合同,辞职可以提赔偿吗

单位不签劳动合同,辞职可要求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单位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的,员工有权要求单位每月支付双倍工资。...查看全文

工作单位不签合同离职可以要求赔偿多少?

律师分析: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查看全文

单位可以不签署入职合同和劳动合同吗

法律分析:一、单位可以不签署入职合同和劳动合同吗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查看全文

职工自己不签订合同可以主张单位赔偿吗

法律分析:不可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查看全文

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离职如何赔偿

单位不签劳动合同离职需赔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单位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需支付两倍工资;满一年未签订,需支付两倍工资。离职方式包括协商一致、提前30天通知和立即辞职。员工可要求二倍工资赔偿。...查看全文

刚去个新单位签了二年用工合同,想辞职可以吗?

法律分析:一、刚去个新单位签了二年用工合同,想辞职可以吗?1、在校学生和单位签订1年的实习合同,实习期可以通知单位离职。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者辞职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查看全文

单位不续签合同可以索赔吗

除了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而员工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外,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和劳动者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的,是有赔偿的,用人单位应当按...查看全文

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辞职吗

法律分析:1、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辞职)分三种情况:(1)依据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不用单位批准。但用人单位不承担经济补偿; (2)依据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提前30...查看全文

和工作单位签了合同可以辞职吗

签了合同不想做可以辞职,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可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员工离职流程包括提交辞职报告,离职面谈,办理离职手续,财务检查,出具解除劳动合同决定,办理终止劳动关系备案,归档员工档案并结清工资。...查看全文

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可以辞职吗

可以。劳动者提前30日书面形式通知单位,可以解除合同。这种解除权不附加条件。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查看全文

签了离职单可以赔偿吗

一、签了离职单可以赔偿吗签了离职单的,如果是员工自己主动签的,一般没有赔偿,因为此时视为员工自己辞职,而自己辞职是没有经济补偿金的。但是如果是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那么就有赔偿。二、离职手续流程...查看全文

签了离职单可以赔偿吗?

法律解析: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签离职单与取得经济补偿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离职后才具备了取得经济补偿金的条件。...查看全文

签了离职单可以赔偿吗?

法律解析: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签离职单与取得经济补偿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离职后才具备了取得经济补偿金的条件。...查看全文

签了离职单可以赔偿吗?

律师分析: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签离职单与取得经济补偿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离职后才具备了取得经济补偿金的条件。...查看全文

没签合同自动离职可以告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吗?

法律分析:一、没签合同自动离职可以告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吗?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主动离职不需要支付赔偿金,但是员工是可以要求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如公司不肯给双倍工资,劳动者可以高公司。根据《中华人...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合并可不可以不签新合同

用人单位合并时,劳动合同仍有效,但若合同内容发生变化且双方无法协商一致,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样,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仍有效,由继承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履行。...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合并可不可以不签新合同

法律分析:公司合并需要重新签合同,原合同继续有效。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订立合并协议,共同组成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公司合并法律程序1.董事会提出合并方案...查看全文

单位不续签合同有赔偿吗

法律分析: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又停止工作的,没有赔偿,这是法定的关系结束,不付赔偿范围,如果劳动合同到期了,还未与员工签劳动合同的,就会赔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查看全文

单位不续签合同有赔偿吗

法律分析:有,按工作一年一个月的工资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查看全文

单位不续签合同有赔偿吗

法律分析: 单位不续签合同有赔偿。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六条...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