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抵押后能否进行房屋买卖?

律师回答
摘要:抵押房屋的买卖需经抵押权人同意,通知受让人,否则可能被视为无效,房屋应返还。转让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物的,转让行为无效。转让价款明显低于抵押物价值的,抵押权人可要求抵押人提供担保。转让价款应提前清偿债权或提存。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根据押权人同意,买卖已经抵押的房屋是有效的。如果已经抵押的房屋被通知了抵押权人并告知了受让人,那么买卖行为就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抵押人在抵押期间没有通知抵押权人或者受让人,那么买卖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无效,并且房屋应当被返还。
一、民法典抵押转让一般怎么处理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二、未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合同是否有效
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低于其价值的,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转让抵押物。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延伸阅读
房地产抵押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有哪些
房地产抵押人的权利
1.对抵押物的占有权和使用权。房地产抵押并不移转占有,也不会影响到抵押人对房地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2.对抵押物的处分权。房地产抵押合同的签订并不剥夺房地产抵押人的处分权。由于抵押权具有物上代位性,所以抵押人转让、出租等处分抵押物的行为不会影响抵押权。
3.抵押人可以就同一抵押物在抵押后剩余的担保价值设定其他的抵押权。
房地产抵押人的义务
1.抵押人转让抵押房地产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的房地产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不履行这一义务的,转让行为无效。
2.抵押人在占有与管理期间应当维护抵押房地产的安全与完好。
3.房地产抵押权人的义务主要是在抵押权实现后,如果房地产处置后的价款有余额时,应当将剩余部分返还给抵押人。
结语: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如果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未超过其价值,超过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
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抵押房屋能否进行买卖?

卖方未通知抵押权人,买方可主张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卖方通知抵押权人但未告知买方,买方可主张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卖方既未通知抵押权人,也未告知买方,抵押权人和买方均可主张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后能否进行买卖交易?

《民法典》规定,抵押后的房屋可出售,但需通知抵押权人。如抵押权人证明房屋转让可能损害其权益,可要求抵押人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转让款项。超过债权数额部分归抵押人,不足部分由债务人偿还。...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后是否可进行买卖?

抵押房产后仍可买卖,但需通知并获得抵押权人同意。抵押期间,抵押人可转让抵押财产,但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需通知抵押权人,如可能损害抵押权,权人可要求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转让所得。...查看全文

能否以抵押房产进行买卖?

《民法典》规定,抵押期间房产可以买卖,抵押人需通知抵押权人,如可能损害抵押权,抵押人应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超额部分,抵押权人可要求恢复房产价值或提供相应担保,否则可要求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城市房地产抵押登记管理办法》规定,抵押权人...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贷款后,二手房能否进行买卖?

民法典规定,二手房抵押贷款后可以买卖,但需通知债权人,优先偿还银行债务。担保期限为债务期满后的3年,可中断或延长。抵押期间,抵押人可转让抵押财产。因此,抵押的二手房可买卖,但需通知抵押权人,优先偿还债务。...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后是否可以进行买卖?

该篇内容主要讲述了抵押人在进行房屋买卖操作时需要通知抵押人,并且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可以另有约定,抵押权人无权干涉抵押人转让财产,但可以请求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同时,债务人变卖抵押物不构成犯罪行为。...查看全文

能否以抵押房屋进行买卖交易?

本文讲述了二手房抵押后转让的问题。如果抵押权人同意,二手房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出售。但是,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以防止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物能否进行买卖交易?

医疗费用报销规定:职工医疗费用需达到1800元以上,报销比例为社区医院90%、其他医院70%,最高限额2万元;退休人员费用需达到1300元以上,报销比例为70%或85%,70周岁以上退休人员可报销90%。门诊、急诊大额医疗费用最高...查看全文

已抵押的房屋是否能进行买卖?

要看是否经抵押权人同意。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房屋已经抵押是不能买卖的,要解除抵押登记后才能买卖,但如果经抵押权人同意的,买卖行为是有效的。 能买卖已经抵押的房屋吗 抵押房屋可买卖,但须符合一定条件;由此可见,法律和规章并没有禁...查看全文

房产抵押后是否可进行买卖?

抵押房产可以买卖,但需得到抵押权人同意。银行尚未收回贷款及利息,转让会影响银行债权。房屋抵押给个人需办理他项权利登记。抵押贷款条件包括年龄、信用记录、民事行为能力、房产面积和年限等。抵押贷款额度最高为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总之,...查看全文

房产抵押期间能否进行买卖

法律分析:房产抵押期间经抵押权人同意能进行买卖。经抵押权人同意,可以采取转按揭的方式转让设有他项权利的房屋,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房屋在抵押期间只能进行买卖交易行为,解除他项权利后方能进行过户登记。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能否将抵押的房产进行买卖?

抵押物转让需通知抵押权人,价款低于价值需提供担保,未通知抵押权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抵押物转让价款应先清偿债权,超额部分归抵押人,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权存续期间,未通知抵押权人的转让仍可行使抵押权,受让人可替代债务人清偿债务。已...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后能否进行房产交易?

《民法典》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需经抵押权人同意方可转让抵押财产。转让所得价款应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超过债权部分归抵押人所有。未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人不得转让抵押财产,除非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因此,只有经银行同意或房屋买受人代清偿...查看全文

房子抵押能否进行买卖?

房子抵押可以卖给别人,但需经抵押权人同意,并清偿债务;抵押人转让需通知抵押权人,转让款超过债权部分归抵押人,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房子被抵押的后果包括拍卖、买卖合同无效、产权登记受限、开发商退房还债、无法办理银行贷款等。房屋抵押注...查看全文

抵押房屋能否买卖

《民法典》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不影响抵押权。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需通知抵押权人,如可能损害抵押权,可要求提前清偿债务或提存价款。价款超过债权数额部分归抵押人所有。...查看全文

抵押房屋能否买卖

法律解析: 抵押后的房产可以买卖,但是在房产抵押登记期间,是无法办理过户的。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 【法律依据】: 《中...查看全文

抵押房屋能否买卖?

律师分析: 抵押后的房产可以买卖,但是在房产抵押登记期间,是无法办理过户的。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 【法律依据】: 《中...查看全文

房屋抵押后可以进行买卖吗

房屋抵押后可以进行买卖,但买卖前应通知抵押权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查看全文

抵押的房产能进行买卖吗

法律分析:抵押的房产能进行买卖。在抵押期间,抵押人进行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抵押房地产转让用于提前清偿抵押权人所担...查看全文

抵押房屋能否买卖 可以买卖抵押的房屋吗

法律分析: 抵押房屋买卖需要先解除抵押权或者清偿债务才可以买卖。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 法律依据: 《民法...查看全文